2025年的夏季,一場深刻影響全球半導體生態的事件在幕後悄然展開。輝達(NVIDIA)執行長黃仁勳攜帶美國政策微調的「通行證」,踏上了通往中國的航程。這不僅是一場企業領袖的例行公事,而是美中科技大棋盤上一次關鍵性的落子,牽涉晶片供應緊張、安全疑慮與全球產業變局。
這一切的起點,追溯至2024年底至2025年初,美國政府嚴格限制先進AI晶片出口中國的政策競賽。作為全球AI晶片巨頭,輝達旗艦產品H20在禁令中暫停中國市場供應。儘管中國急需高階人工智慧算力,但禁令猶如一道不可逾越的高牆,切斷了關鍵技術的流通。
然而,2025年夏季美國商務部放寬限制,批准輝達向中國出口針對市場調降規格的H20 AI晶片,為這場科技封鎖帶來初歇曙光。黃仁勳親自訪華,亦是在此政策裂隙中,努力穩固輝達在全球最大AI市場的根基,跨越政治與經濟壁壘,開啟另一個全新篇章。筆者透過 AIMochi 筆記工具,整理多方公開資訊和最新報導內容,一起來看看黃仁勳突破限制,帶領輝達H20晶片前進中國市場!
走入這場棋局,黃仁勳展現的不僅是企業家的遠見,更是政治說客與市場戰士的角色轉換。
抓住政策縫隙,重啟中國市場的商機
輝達之前因美國政策封鎖,面臨中國15億美元以上營收損失。黃仁勳深知,中國是全球最大且最具活力的AI應用市場,放棄這塊肥沃土地將意味著競爭力的削弱。於是,他著手推動較低性能的特供晶片——符合美國監管標準,但仍足以滿足中國AI需求,靈活繞開嚴苛禁令。最新Yahoo財經報導中的市場研究資料指出,2025年中國外購AI晶片比例有望從2024年的42%回升至49%,其中H20晶片的推出是最大催化劑;同時也推升了HBM高階記憶體需求,擴展供應鏈效應。
技術生態系統的深耕
黃仁勳明白,輝達霸主地位不止於晶片性能,更仰賴於其CUDA軟體架構生態系。全球眾多AI和雲端企業,特別是中國科技巨頭如字節跳動和騰訊,均緊密依賴該生態系。此訪華目的之一,即為拉緊與中國企業合作紐帶,強化技術生態的不可替代性,形成市場「技術壁壘」。
平衡美中地緣政治,化解軍事疑慮
政治敏感性的晶片出口議題常伴隨軍事擔憂。黃仁勳一方面向美國政府表明輝達晶片主要用於民用和商業AI應用,減少軍事疑慮;另一方面向中國側展現合作誠意,強調促進科技產業長遠發展。他積極參與與美方高層,包括總統川普,以及中國政府的政策溝通,試圖降低出口限制可能帶來的封鎖升級風險
為未來合作與科技布局埋下伏筆
訪華不只是短期銷售策略,更是長遠的技術與關係網絡建設。強化人才培養、數據交流和科研合作,輔以政策支持,黃仁勳為輝達在中美兩強間尋求一條持續共榮的產業發展道路。摩根士丹利報告指出,恢復供貨對百度、阿里巴巴、騰訊(BAT)是長線利多,將推升三大巨頭資本支出與雲端服務發展,尤其在生成式AI及無人駕駛領域加速布局。
當我們談到「中國國產晶片發展現況與輝達的競爭優勢」,其實是在看一場關於技術與市場主導權的長期賽局。從技術路線、政策支持、產業生態到市場競爭,這場比拚已經進入白熱化階段。
近年,中國國產AI晶片在國家政策與資金支持下快速成長。例如寒武紀的股價於2024年飆升超過380%,顯示市場對國產晶片的信心。而華為昇騰與天數智芯也不斷在算力和架構上創新。根據IDC數據,2025年上半年,中國國產AI晶片在整體市場的算力佔比已達42%,成長速度驚人。
政府的角色不可忽視。中國透過3,440億人民幣規模的投資基金,推動晶片供應鏈本土化,同時也協助企業因應美國出口限制。市場規模方面,洛圖科技預估中國AI硬體市場2025年將達人民幣1兆1,020億元,成長潛力不容小覷。
然而技術上,在生產良率、軟體生態與開發工具等方面,中國晶片仍與輝達有明顯差距。輝達的優勢在於其完整的CUDA軟體生態系統,不僅穩定且廣泛應用,讓中國的企業如字節跳動、騰訊難以輕易替換。
為因應中國市場,輝達也推出所謂的「雙軌策略」,保留美國高階技術,同時向中國提供調整後的產品,以符合出口規範。此外,輝達持續向下整合至工業AI、記憶體與晶片封裝,推出像是RTX PRO GPU等專為中國市場設計的新產品。
整體來看,未來幾年內中國國產晶片的市佔率有望再提升,挑戰輝達原本超過80%的主導地位。但輝達依舊具備全球供應鏈、研發與品牌優勢。雙方的競爭不僅帶動整體技術更新,也促進中國半導體產業鏈的國產化進程。
簡而言之,這是一場中國晶片從「跟隨者」邁向「挑戰者」的過程,而輝達則憑藉其生態系統與全球布局,仍穩居領先者地位。未來,雙方的互動將共同推動全球AI晶片產業加速進化。
此次輝達恢復對中國供貨的背後,是美中關係內涵的再次調整。2025年6月中美貿易休戰,一方面鬆綁稀土出口許可,另一方面允許部分美企擴大中國投資。這場棋局的每一步,都關乎產業鏈的重塑。
輝達的收入復甦與技術影響
恢復對中國銷售新晶片,輝達預估可新增150億至200億美元營收,有效填補禁令空缺。中國AI團隊獲得的先進算力推動多領域創新,如智慧城市、數位孿生等,從而拉動上下游材料與設備產業鏈。
加速中國的國產替代與競爭
政策允許的限量出口反而促使中國國產晶片加快自研步伐。輝達的布局既是壓力也是槓桿,促使本土企業加碼突破,形成新一輪的技術競爭與供應鏈多元化策略。
國際半導體市場的新動態
輝達之外,AMD等其它供應商也開始恢復對中國的輸出,這使全球晶片市場更加依賴開放的國際貿易環境。此舉反映雙方在科技管理與經濟利益間尋找微妙平衡。
輝達之舉,是否意味著美國晶片禁令將全面鬆綁?中國能否藉此加速自主研發,衝擊全球晶片霸主地位?黃仁勳訪華只是開始,全球半導體產業的生態還將如何演變?我們正站在科技產業劇變的門檻上,答案仍待時間揭曉。
以上僅供參考與資訊分享之用,想快速了解更多資訊,透過 AIMochi 筆記工具,幫我們從海量資料中,梳理出關鍵資訊,讓我們精準掌握重要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