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Mochi | 高市早苗:AI筆記打破「玻璃天花板」還是延續安倍式保守
高市早苗:AI筆記打破「玻璃天花板」還是延續安倍式保守

高市早苗:AI筆記打破「玻璃天花板」還是延續安倍式保守

2025年10月21日的國會大廳,掌聲中帶著歷史感:高市早苗被指名為日本第104任首相,成為日本史上第一位出任首相的女性。對外界而言,這一刻既像是多年的性別政治斗爭終於開了一道口子,也像是一個極具諷刺意味的轉折——在一位被視為極度保守、並且與安倍派有深厚淵源的政治人物身上,女性「首位」的標籤被貼上。

這樣的矛盾本身,正是筆者透過 AIMochi 筆記工具,想要拆解的線索:象徵性的突破,能否轉化為結構性的改變?

她如何登上那張椅子?——權力、裂局與結盟

高市早苗的「首位女首相」頭銜背後,並非一條被性別正義光環照亮的坦途,而是一條由黨內危機選舉挫敗派系博弈外部政黨協商交織而成的崎嶇道路。要理解她如何在這樣的逆境中勝出,必須把鏡頭拉回到數月以前:自民黨在選舉中接連失利,黨內領導人石破茂黯然下台,黨內權力重新洗牌,為她提供了機會。這場權力更迭,本質上是一場「黨內求生的重整」,而非社會性別運動的勝利。

接著是結構性困境:長期以來,自民黨與公明黨的執政聯盟提供了穩定的多數支撐,但在2025年10月初,公明黨宣佈終止與自民黨的長期協作,讓自民黨失去既有的多數優勢,形成了制度層面的真空。沒有公明黨的票倉,自民黨在眾參兩院都難以單獨掌握過半,這使得任何自民黨領導人的就任,必須尋找新的外部支持。高市在這個脆弱時刻宣布或被推舉為黨魁,意味著她的上位從一開始就必須依賴複雜的跨黨協商,而非單純黨內團結。

第三個關鍵轉折,是與日本維新(Japan Innovation Party,簡稱JIP的緊急協議。在眾議院與參議院多數不穩的情況下,自民黨於指名選舉前夕與維新達成「自維執政聯盟」的合作方案:維新不入內閣但在國會投票上支持自民黨的首相提名與預算案,換取一連串政策與議席安排上的政治交換。這份協議是高市能以眾院過半票數勝出的關鍵,但它同時暴露了她執政基礎的脆弱——她的合法性部分建立在與意識形態上有落差的盟友之間的交易,而非單純的民意認可或黨內一致性。

上位過程中也有公開的波折與緊張:在參議院首相指名的首輪投票中,高市未能在所有參議員中立即過半,最終不得不進入第二輪投票才險勝。這一幕成為外界觀察的亮點——即使她在眾議院手握多數,參院的分裂投票反映出國會內部對她政策路線與領導風格存在真正的顧慮。換言之,她的勝利不是壓倒性的授權,而是靠著複數局部妥協與最後關頭的政治運作才得以完成。

高市早苗的政治風格與意識形態光譜

從言論到政策選擇,高市長期以來被標籤為保守與民族主義傾向:強調國防、支持修憲、對歷史議題與外交議題採較硬立場,並對社會文化議題(如同性婚姻)持保守態度。她自稱仰慕「鐵娘子」式領導風格,並公開表示對安倍政權的政策與價值抱持高度認同。

這些立場使得她雖突破性地成為首位女性首相,卻並不等同於政治光譜上的「進步」或「女性主義」取向。觀察她的首波內閣名單——女性席位少於承諾的數字——正好反映了這點:性別符號的存在並不自動帶來性別政策的代表性或深度變革

師徒關係:高市與安倍的淵源

高市早苗被普遍視為已故前首相安倍晉三的政治接班圈內人物之一。她在政見與政治盟友網絡中,與安倍所代表的保守路線(包括強化國防、修憲、強調國家與傳統價值)有明顯的連結。

安倍政府在「安倍經濟學」(Abenomics)的大旗之下,也提出了所謂的「女性經濟學」(Womenomics)作為其中一環,期望透過提高女性勞動參與來緩解人口衰退與勞動力短缺。

高市身為安倍派系的後繼人物之一,其政策取向與人事布局可能會延續安倍時期的許多路線——但是否會延續Womenomics的精神,則另當別論。

制度性性別偏見的真實樣貌(為何Womenomics常落空)

要從根本上縮小性別薪酬差距與推動女性高階參與,必須面對幾項制度性現實:

  • 晉升與職涯中斷懲罰:在日本長年盛行的「終身雇用+長工時」文化中,育兒相關的職涯中斷容易被視為「職業承諾」不足,直接影響晉升評估。若沒有育兒期間的薪資替代、回職保障與彈性晉升路徑,Womenomics的基石就不穩。

  • 職場內隱性歧視與人脈網絡:高階職位往往倚賴非正式的人脈與推薦機制,若文化上偏好男性領導者、或偏好在傳統「加班共事」情境下建立關係,女性即便進入職場,也容易被排除在核心決策圈外。

  • 照護責任的不均分配:公共托育與長期照護制度不足,家庭內照護責任過度集中在女性,成為她們追求長期職涯發展的結構性障礙。

這些都是Womenomics若只停留在「提高就業率」數字上的盲點。若新的首相願意面對這些制度面與文化面的挑戰,政策才有機會穿透表層效應,產生實質改變。

國際觀點與日本自身的矛盾故事

國際社會往往對「首位女首相」給予高度象徵性解讀,但對於政策面會更審慎:一名女性領袖若在意識形態上對女性議題採保守見解,國際媒體與學界會指出「女性代表性並不等於女性主義政策的勝利」。

這次高市的當選即被多家外媒標注為「打破性別天花板,但政治路線右轉」的複合訊息。對日本內部而言,這既可能成為鼓舞某些女性進入政治的示範,也可能成為一個提醒:性別代言人若未把握權力轉化為結構改變,象徵性勝利可能淪為政治美學。

以上資訊僅供分享與參考之用,請自行保留獨立判斷。若想快速了解更多資訊,善用 AIMochi 筆記工具,幫我們從海量資料中,梳理出關鍵資訊,讓我們精準掌握重要訊息!

馬上開始使用AIMoc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