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數位時代,政策或許不再像過去那樣只在華府朗讀聲明室中誕生。9 月某晚,川普透過其社群媒體平台貼文,宣告將自 10 月 1 日起,對特定外國進口商品課以高額關稅:重型卡車 25%、廚櫃/衛浴傢具 50%、軟體沙發 30%、品牌藥品最高 100%。
這消息迅速在全球經濟圈掀起地震:許多原本依賴出口美國市場的供應商、醫藥公司與家具業者立即陷入高度不安。政策一旦實施,不僅會推升成本、改寫供應鏈版圖,也可能掀起法律爭議與外交反彈。
這場政策“突襲”令人疑問重重:關稅究竟如何定義?哪些商品會被納入?與既有貿易協定、盟國條款衝突怎麼辦?更大的問題:這些政策是否合法?能否通過司法審查?本文透過 AIMochi 筆記工具,整理多方公開數據與報導,將一步步拆解這場關稅風暴的來龍去脈,以及隱藏在其後的潛在角力。
從官方與媒體報導匯集,以下是目前最清楚的政策概要:
商品類別 | 擬定稅率 | 備註 / 條件 |
---|---|---|
品牌藥品(Branded / 專利藥) | 100% | 除非該藥品製造商在美國啟動建廠工程(破土或動工中)者可豁免 |
重型卡車 | 25% | 對進口重型卡車課稅,旨在保護美國卡車製造業 |
廚櫃與衛浴櫃體 | 50% | 包括廚櫃、浴室梳妝台、相關配件等 |
軟體傢具 / 泡棉沙發、椅子 | 30% | 對進口的織布、填充家具課稅 |
此外,政策宣布中也暗示,這些課稅措施是以國家安全或國內製造業復興為由,並將納入進一步的“商業調查”機制(可能依據 Section 232 調查)以決定是否擴大範圍。
根據彭博社報導,若將所有藥品列入,平均關稅稅率可能上升 3.3 個百分點。
從四月解放日觀察下來到川普團隊與媒體釋出的說法來看,這些關稅主張不外乎幾個核心訴求:
保護美國製造業與就業
長期以來,美國對多項工業品與藥品的進口依賴程度高。政府認為這造成 “外流與空洞化”。透過建立「必須在美國生產」的誘因,鼓勵企業回流、或在美國投資建廠。
國家安全考量
部分商品(如重卡、藥品、醫療和平裝備)被認為與供應鏈安全相關,若過度依賴外國來源可能構成風險。這使得美國政府將其納入 Section 232(或類似 “國家安全調查”)邏輯。
增加關稅收入與減少貿易逆差
當進口稅率大幅調整,政府可從徵稅中取得收入;此外,減少進口也可能改善某些貿易不平衡。政策中也多次被提為要「約束進口氾濫」的工具。
談判籌碼或外交壓力
高壓關稅政策本身也可作為談判籌碼,以迫使其他國家做出讓步、重談貿易協定,或給予某些國家例外待遇。這類操作在過去貿易政策中不罕見。
Section 232 是 1962 年《貿易擴張法》(Trade Expansion Act)中的一條款,授權美國總統在商務部調查後,若判定某些進口商品威脅國家安全,可加徵關稅或限制進口。
在過去,川普政府就曾使用 Section 232 徵收鋼鐵與鋁材關稅。2025 年 6 月,總統更將鋼鐵與鋁材稅從 25% 調升至 50%。
不過,關鍵在於:Section 232 授權主要是針對「某些商品」本身是否對美國國安造成風險;若將這機制擴張至包括藥品、家具等多樣產品,就可能引來法律爭議。許多政策聲明中也稱這些新關稅「基於商業調查」或「類似 232 機制」的程序。
在 2025 年早些時候,川普曾推出「解放日關稅」(Liberation Day tariffs),宣稱依據 IEEPA 的緊急經濟權力對進口商品課稅。這引發法律訴訟。美國國際貿易法院曾判定這部分關稅超出總統權限,禁止其執行。
後來,美國聯邦巡迴法庭(Federal Circuit)在 2025 年 8 月 29 日,以大法官一致見解維持下級法院裁定:政府在 IEEPA 下無權行使如此大規模的關稅課徵。
而且,最高法院已在 9 月 9 日同意針對川普大規模關稅合法性案進行審理。
這表示:即使新政策宣布了高稅率,最終是否能依法施行、或能否承受司法挑戰,仍是懸而未決的Big Question。
關稅政策並不在真空中實施,它可能與已有的雙邊或多邊協定、貿易承諾衝突。例如:
美國與歐盟在今年夏初宣布協議,其中藥品關稅上限為 15%(亦有 “No stacking” 條款防止重複課稅)。是否因新政策而被覆蓋、取代或例外,目前報導尚無明確答案。
若美國對部分國家實施高稅,這些國家可能以報復關稅或 WTO 爭端作為回應。
即使部分國家已有特例或優惠條款,新關稅政策是否「覆蓋」這些條款、或是否有例外授權,很可能成為訴訟焦點。
總之,新關稅的「法律地基」尚不穩固,未來幾個月可能迎來重大法庭對決。
關稅宣布後,市場即有明顯反應,尤其在醫藥與家具業:
亞洲多家藥企股價下跌,因他們與美國市場聯動性高。
部分家具與建材進口商可能面臨毛利壓縮或訂單流失。
此外,部分分析報告指出關稅逃漏(如產品轉運或低報關價)可能導致美國政府收入大幅流失,甚至達數百億美元級別。
高額關稅最直接的風險之一,是轉嫁給最終消費者。家具價格、家裝成本、藥品價格都有可能上揚。若這些費用上升過快,對美國家庭而言將是沉重打擊,尤其醫療保險與公共醫療體系負擔可能加劇。
另一方面,若政府或國會介入調控、制定補貼或承擔部分成本,也可能讓政策痛苦部分緩衝,但也使整體政策複雜化。
若美國對許多進口商品一律課重稅,受影響國家很可能採取報復措施(關稅、非關稅壁壘、WTO 提訴)。長期而言,可能演變為全球貿易緊張升級。
此外,部分盟國或貿易夥伴可能藉助既有協議(如美歐協議)主張豁免或透過國際仲裁機制反制。這可能使美國政府面臨外交壓力與法律反制雙重挑戰。
如前所述,新關稅政策最大的未知,是其法律地位是否能夠站得住腳。若被法院判違憲或超出權限,整個政策可能被迫中止或撤回。而在最高法院正式受理關稅合法性案之前,政策未來走勢依舊充滿變數。
另一方面,國會也可能出於制衡考量,推出《2025 年貿易審查法案》(Trade Review Act),要求總統在實施新關稅前須通知國會、呈報經濟評估,或取得國會授權。
因此,在接下來數月內,法律審理、國會動作、外交博弈與企業反應,都可能互相牽動,決定這場關稅風暴的成敗與深遠影響。
以上資訊僅供分享與參考之用,請自行保留獨立判斷。若想快速了解更多資訊,善用 AIMochi 筆記工具,幫我們從海量資料中,梳理出關鍵資訊,讓我們精準掌握重要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