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Mochi | 藍記麻辣鍋、就醬子烤吧等多家知名老店無預警關門,AI筆記解析背後產業現象
藍記麻辣鍋、就醬子烤吧等多家知名老店無預警關門,AI筆記解析背後產業現象

藍記麻辣鍋、就醬子烤吧等多家知名老店無預警關門,AI筆記解析背後產業現象

「什麼?藍記麻辣鍋竟然關了?!」想要在7/5後慶祝末日倖存下來的民眾滑著手機,瞬間怔住。那是許多人從高中開始和閨蜜聚餐的老地方,幾乎每次生日都在那邊度過。沒想到,沒有任何預警,官方粉專貼出一張「感謝一路支持,正式告別」的公告,讓許多朋友一時之間感到震驚。

不只是藍記,中部的「就醬子烤吧」、台南的「安平桃山日本料理」、高雄的40年老江浙菜餐廳「祥鈺樓」也都陸續傳出結束營業的消息。一波又一波的老店關門潮,讓不少人錯愕直呼:「我的青春怎麼說沒就沒?那可是曾經陪我們慶生、吵架、約會、畢業、失戀…的地方啊!!!」

但這並非個案,而是一場正在台灣餐飲業悄然發生的「結構性轉變」。筆者透過 AIMochi 筆記工具,整理多方公開資訊和最新報導內容,一起來和大家看看這些知名老店結束營業背後隱藏的現象?

表面看是疫情餘波,實則是產業大洗牌

根據經濟部最新統計顯示,全台餐飲業者歇業家數超過9,000家,創近五年新高,其中以中小型老店為主,開業超過10年的店家約佔四成。乍看之下,許多店家會將關門原因歸咎於「疫情影響」或「原物料漲價」,但其實產業內部人士早已警覺,這背後是長期壓力的總爆發

疫情與原物料價格上漲固然是短期衝擊,但產業內部早已累積長期壓力,包括人力缺乏、租金飆升、經營成本增加、消費者行為改變等,導致多數老店難以為繼。

雖然整體餐飲業門店數仍呈現成長(尤其便當、自助餐、咖啡館等),但一般餐廳及連鎖速食店增長趨緩,反映市場逐漸成熟且競爭激烈。

經濟部統計處也曾指出餐飲業雖整體規模擴大,但倒閉率居高不下,顯示市場看似繁榮背後存在結構性挑戰,短命餐廳現象普遍。

餐飲人力荒:找不到人,也留不住人

走進任何一間小吃店,你會發現老闆親力親為,從備料、接單到出餐樣樣自己來。這不是堅持,是「找不到人」的無奈。

根據勞動部《餐飲從業人力供需分析報告》:

  • 餐飲業人力缺口高達6.3萬人,人力供不應求。

  • 員工平均流動率高達48.5%,顯示人員流動頻繁,留才困難。

  • 年輕族群對餐飲業的進入意願偏低,產業長期仰賴外籍移工補足人力缺口。

以藍記麻辣鍋為例,其告別聲明中就寫道:「持續招不到人力,加上員工輪班無法穩定,導致服務品質難以維持。」反映出餐飲業缺工問題的嚴重性。

餐飲業工時長、薪資偏低、工安風險高,成為人才不願投身的主因。

租金與房東變數:老店無法「續命」

「以前一個月三萬的租金,現在同一條巷子開價八萬。」這是台中一家經營16年的日式料理老闆的抱怨。

餐飲業是高度依賴場地的行業,一旦房東漲租或轉售物件,老店往往無法承擔成本,只能黯然收攤。尤其精華商圈、夜市周邊、學區附近,漲幅更為劇烈。

台灣租屋市場的非長期租約結構,也讓這些老店始終像「借來的空間」,談不上「安身立命」。

消費者變了,老店卻沒跟上

除了外在壓力,消費習慣的變遷也是關鍵。

根據ITIS智網(資策會MIC) 提供多項2025年產業評析與消費行為報告,我們可以整理出:

  • 多項行銷與消費者行為研究均指出,Z世代重視品牌故事與獨特性,偏好有話題性與特色的店家。

  • 社群媒體(如Instagram)與Google評價已成為年輕消費者決定消費的重要參考來源。

  • Z世代對餐飲環境的視覺吸引力(乾淨、拍照點)及支付便利性(行動支付、多元付款)有明顯提升的需求。

許多老店仍維持現金交易、無官方網站、菜單老舊、內用空間簡單,缺乏數位行銷與現代化經營手法。在視覺吸引力與便利性成為主流消費趨勢下,老店逐漸失去競爭力,面臨被市場淘汰的風險。

數位轉型不是口號,是老店的生死線

有人會說,「老店本來就是靠口碑,轉什麼型?」但現實不會等人。

成功轉型的案例也不是沒有:

  • 【台南阿霞飯店】透過與設計公司合作,重整菜單、包裝、官網與線上預約系統,年輕客群成長30%

  • 【高雄老江紅茶】推出自助點餐機與Line線上訂購,降低人力成本

  • 【台北雙月食品】以電商宅配、聯名商品擴大營收來源

這些老店透過數位轉型、品牌重塑與創新服務,成功吸引年輕消費者並提升營運效益,成為業界典範。反觀未跟上的老店,因缺乏數位行銷與服務升級,逐漸在消費者搜尋與選擇中被邊緣化。

老闆撐不住了,二代也不願接手:台灣老店經營的世代斷層危機

這是一個再現實不過的問題。

許多老店是由第一代夫妻經營,靠的是體力與時間堆疊出的江湖地位。但等孩子長大,他們多半有更穩定的白領工作,不願承接高工時、高風險、低利潤的餐飲業務。

在報導中就看到,一位曾經接受媒體採訪的台中店家坦言:「我孩子讀大學主修企業管理,他說不想回來煮麵、洗碗。」

這樣的心聲,在無數老店背後重複上演,最終換來一張張關門公告。

這是一個再現實不過的問題,反映出台灣許多傳統老店面臨的經營困境與世代交替挑戰。

許多老店由第一代夫妻經營,靠的是體力與時間堆疊出的江湖地位與口碑。然而,隨著時間推移,第一代逐漸年邁,經營壓力倍增,但下一代卻多半選擇不接手。原因在於,二代多有更穩定且收入較高的白領工作,對於高工時、高風險、低利潤的餐飲業務缺乏興趣與動力。

在媒體報導中,一位台中老店老闆坦言:「我孩子讀大學主修企業管理,他說不想回來煮麵、洗碗。」這樣的心聲在無數老店背後不斷重複上演,反映出餐飲業務的吸引力與可持續性不足。

世代斷層帶來的經營風險
  • 人力短缺與接班問題:缺乏願意接手的二代,讓老店面臨經營斷層,許多老店只能選擇關門或轉型。

  • 經營模式與市場變化脫節:年輕一代對經營理念、工作環境與生活品質有更高要求,傳統餐飲模式難以滿足。

  • 產業結構性挑戰:高工時、低利潤、缺乏創新與數位轉型,使餐飲業成為年輕人避之唯恐不及的行業。

產業分析師也指出,老店若無法吸引年輕人接班,將加速市場洗牌。政府與業界應積極推動餐飲業數位轉型、提升工作環境與薪資結構,並提供接班輔導與創業支持,才能延續老店生命力。

不是失敗,而是一種時代告別

當我們哀嘆一間間熟悉的老店說再見時,其實不是在悼念一碗麵或一鍋湯,而是在對一段生活方式告別

這些老店曾經陪我們慶生、聚會、談心,現在卻在「現實經營」與「時代轉變」間逐一退場。但也正因如此,更讓我們意識到,如果還想保留這些回憶的香味,或許我們能多做點什麼──支持、改變、傳承。

此外,老店的倒下,不是一場小小的商業失敗,而是映照出台灣餐飲業轉型陣痛的縮影。在人力荒、租金高、數位落差、傳承斷層四面夾攻下,我們每一位消費者或許也能成為守護記憶的一份子──多給老店一點耐心與支持,也許,他們就能繼續在巷弄裡為你煮出熟悉的那一碗味道。

以上僅供參考與資訊分享之用,想快速了解更多資訊,透過 AIMochi 筆記工具,幫我們從海量資料中,梳理出關鍵資訊,讓我們精準掌握重要訊息!

馬上開始使用AIMoc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