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前八個月,美國新車銷量持續增長,與汽車價格的歷史高位形成鮮明對比。政府數據顯示,近一半的新車售價已超過50,000美元,幾乎是六年前的兩倍。而售價超過60,000美元的車型數量,也比2019年翻了近四倍。這一現象的主要推手,是高端車型數量激增,以及高收入家庭在汽車消費上的比例提升。
筆者透過 AIMochi 整理多方公開數據,發現這背後有幾個明顯趨勢。首先,汽車製造商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晶片短缺期間尤其明顯:有限的半導體供應使廠商優先生產最賺錢的高價豪華車與皮卡,拉高了整體交易價格。其次,新增的安全、排放與新能源法規,令汽車成本進一步上升,包括混合動力系統、電動車電池技術與先進駕駛輔助系統(ADAS),每一項都增加生產負擔。
即便如此,汽車價格的實際增幅僅略高於整體通膨率,顯示市場雖昂貴,但仍受供需及政策因素影響,並非純粹泡沫。
高收入群體正成為美國新車市場的核心推手。2025年數據顯示,收入超過15萬美元的買家,占新車購買總量的12%,比2019年明顯增加。這一群體購車意願強烈,平均每月貸款支出可達832美元,甚至超過1,100美元(信用較低者)。相比之下,中低收入家庭面臨住房開銷與生活成本壓力,購車意願下降。
住房成本的上升,是影響中低收入者購車能力的核心因素。2024年美國財政部報告指出,超過90%的城市與農村縣市房價及租金增幅遠超收入增長,結構性負擔沉重。擁有房產者因房價上漲而增厚資產淨值,反觀租房家庭則經濟壓力倍增,購車支出被迫壓縮。
疫情與通膨進一步加劇低收入家庭生活成本,高利率與信貸緊縮讓他們更難以貸款購車。銀行審慎放貸策略導致低信用群體被邊緣化,形成“富人拉動,高收入獨占”的市場局面。
自2022年聯準會大幅提升利率以壓制通膨,汽車貸款市場發生巨大變化。高信用分數(超過781分)的消費者仍可取得相對容易的貸款,但低分消費者則面臨貸款難題。2025年第二季度,汽車貸款拖欠率與延遲付款問題逐步上升,凸顯中低收入群體購車困境。
陶德法蘭克法案自2010年實施後,對金融市場進行嚴格監管,限制次貸市場復甦,銀行對風險承擔更保守。對汽車市場而言,結果是貸款利率居高不下,申請門檻提升,形成惡性循環。數據顯示,信用良好人士購買約48,000美元的車,每月支付832美元;低信用者可能面臨1,145美元月付負擔,超出許多家庭可承受範圍。
回顧2019年至2025年的晶片短缺時期,汽車製造商展現了策略性調整。晶片供應有限時,他們優先生產最盈利的高端車型,減少低價車產量。這一策略不僅提高利潤,也改變了市場結構,使美國新車平均售價攀升。
例如,2025年前八個月,美國市場上超過10萬美元的待售車輛數量多於3萬美元以下車型。再加上關稅政策,每輛進口車平均增加5,700美元成本,壓縮低價選擇空間。這也讓低收入家庭更難以負擔新車,形成結構性消費不平衡。
近年來,中國汽車品牌在品質與技術上大幅提升,價格競爭力顯著增強。部分分析師預測,中國品牌若進入美國市場,將打破高端車市場的獨占格局。中國車企以低成本提供高技術車款,美國經銷商已表達代理意願,預期將刺激價格多元化與供應增加。
然而,現行關稅及政治因素仍限制中國車型進入市場。專家指出,若未來逐步開放中國車款進入,美國汽車市場價格將受抑制,消費者選擇增多,中低收入家庭購車壓力有望緩解。
經濟學家指出,過度依賴高收入族群推動汽車銷量,可能成為經濟風險訊號。若高端消費市場崩盤,汽車產業與整體經濟將承受劇烈衝擊。近期數據顯示,高收入群體的消費情緒出現波動,過去強韌的支出動力有所減弱。這意味著市場持續增長,需要重新吸引中低收入消費者,或提供更靈活的信貸方案。
此外,新能源政策、聯邦法規及關稅仍是市場潛在不確定因素。例如電動車補貼政策若改變,將直接影響高端市場利潤及購車決策。汽車產業需在法規、成本與市場需求間取得平衡。
綜合觀察,2025年的美國汽車市場呈現兩極分化:高收入族群推動銷量與價格上升,中低收入者購車受限。未來市場的持續增長取決於以下因素:
產品策略:車廠需推出價格合理、技術可靠的中低價車型,擴大消費者基礎。
信貸政策:金融機構應提供更靈活貸款方案,改善中低收入者購車能力。
政策調整:政府可考慮適度放寬關稅,允許更多低價中國車型進入市場,以平衡市場供需。
市場監測:密切關注高端消費群體支出情緒,提前預警可能的市場波動。
2025年的美國汽車市場是一個由高收入群體推動的特殊現象,其背後反映了房價、通膨、信貸環境和國際貿易政策的多重影響。未來若要保持市場韌性,製造商、金融機構與政策制定者需協同調整策略,讓汽車市場既有增長動能,又兼顧更廣泛的消費者群體需求。
美國新車市場的現象不僅反映汽車產業策略,也折射出收入不平等、信貸結構與政策影響。高收入群體支撐市場,但低收入族群的購車能力被邊緣化,形成潛在風險。若市場希望長期穩定,需同時兼顧高端利潤與中低收入消費者的購買力。
這個故事仍在延續:晶片短缺已過,但市場集中化、利率高企、政策壁壘與中國車企的潛在競爭,都是未來幾年決定美國汽車市場走向的重要因素。誰能在這場博弈中找到平衡,誰就能掌握市場主導權。
以上資訊僅供分享與參考之用,請自行保留獨立判斷。若想快速了解更多資訊,善用 AIMochi 筆記工具,幫我們從海量資料中,梳理出關鍵資訊,讓我們精準掌握重要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