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美中貿易戰又來到新高潮,起因於數天前北京突襲宣布對稀土與多種關鍵礦物實施廣泛的出口限制。究竟稀土有何魅力?成為各國兵家必爭之物?如同前文提及,當我們談起電動車、風力渦輪、智慧型手機、甚至導彈與雷達系統,幾乎無一不使用「稀土磁鐵」——這些高性能磁鐵背後,是由多種稀土元素(如銪、釹、鏑、鐠等)精密合金而成。
這些材料在自然界並不罕見,但從原礦開採、提純、冶煉到加工成可用的高性能磁鐵,技術門檻極高、流程複雜,且往往伴隨放射性副產物與環境處理風險。
在全球稀土供應鏈中,中國不僅掌握主要礦山資源,還主導了絕大多數的精煉、冶金與加工能力。2025 年的資料顯示,中國在稀土氧化物與高級合金中的角色極為關鍵。
也正因為如此,稀土已被許多學者與產業觀察者稱為「21 世紀的新石油」——控制加工能力與出口權,就意味著掌握了科技與國防的關鍵杠桿。筆者透過 AIMochi 筆記工具,整理多方公開數據與報導,來解析這場全球矚目的「稀土之爭」!
2025 年以來,中國對稀土及其相關合金、磁鐵的出口政策出現了明顯的轉向。報導指出,自 9 月起,稀土磁鐵出口的許可申請更為嚴格,審批時間被拉長,申請常被退回補件。此前在 4 月,中國也曾暫停部分稀土合金與磁鐵出口,引發全球供應鏈震盪。
新的出口控制政策明確指出:涉及用於國防、半導體、敏感應用的稀土技術與磁鐵需逐案審查,部分技術不可出口。此舉被認為不僅是經濟手段,也具有戰略意圖——避免中國稀土被轉用於外國軍事鏈條。
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同意恢復向印度出口稀土(特別是磁鐵與相關合金)時,附加了一項重大條件:印度必須以書面形式保證,這些材料不能再出口或轉運至美國。換句話說,中國要限制「經印度轉手給美國」的可能性。
這個條件的邏輯不難理解:若中國直接限制賣給美國,那麼美國可能轉向印度進口;若印度可以再出口,那麼中國在供應鏈中的控制力就被削弱。中國這一步棋,既是封堵「出口間接漏洞」,也是對中美技術脆弱性的戰略防禦。
此政策的實施已引起歐盟、美國等國的警覺與合作呼籲。歐盟正尋求與美國協同,對抗中國在關鍵礦產上的出口限制。若中國進一步以戰略姿態限制礦產出口,其長期風險在於促使其他國家加速建立自己的精煉與冶金能力,最終削弱中國的壟斷優勢。
印度在電動車(EV)產業、可再生能源、國防與高科技製造方面正處於快速成長期。稀土磁鐵是這些產業的核心材料之一。若出口受阻,那麼印度從業者便無法取得關鍵組件,生產線可能停擺。事實上,一些印度電動車業者已因稀土短缺被迫減產。以 Bajaj Auto 為例,其某月電動兩輪車產量幾乎減半。
為回應風險,印度正加速測試替代型電動馬達設計,以降低對重稀土磁鐵的依賴。同時政府亦在籌劃建立國家關鍵礦產儲備制度,以備短期內供應斷鏈。
雖然印度擁有全球第三大稀土儲量(約 6.9 萬噸或更多),但其採礦、提純、冶煉與磁鐵加工能力尚不完善。這意味著,即使印度獲得原料,也面臨無法自行轉化成高階磁鐵的技術瓶頸。
因此印度政府已啟動多項計畫與補貼政策,鼓勵企業投入稀土冶煉與磁鐵製造。同時,其國有企業 Indian Rare Earths(IREL)也被指示暫停對外稀土出口,以保障國內產業供應。
當中國向印度提出稀土出口的「不得轉運美國」條件時,印度面臨極大的外交與戰略壓力。若同意,可能引火美國與盟友的反感;若拒絕,將令本國新能源與科技產業陷入瓶頸。這是一場選邊亦是策略平衡的博弈。
印度能否在不違背其「與美為友」立場下,巧妙地與中國談條件、找彈性空間,是其外交與工業政策的關鍵一役。
阿富汗長久以來被稱為「世界最大的未開發礦產寶庫」之一。該國蘊藏著銅、鐵、鋰、稀土等多種金屬資源。若能合理開採,將對區域資源格局造成變動。
不過,由於多年戰亂、政治不穩與技術缺乏,阿富汗的礦產多停留在地質探勘或初步儲量估算階段。要把礦變為商業價值,需要較強的資本、技術與穩定的合作制度。
2025 年 10 月,阿富汗外交部長穆塔基訪印期間正式提出邀請:希望印度投資其礦業,包括稀土在內,並希望通過邊界貿易通道打通陸上物流(如開放 Wagah 邊界)以促進貿易。他也提及在基礎設施、礦業、農業等多領域合作可能性。
對塔利班而言,這是一條穩定政權、提升外匯收入與提升國際能見度的路徑。對印度而言,這可能是一條打破對中國稀土依賴的替代通道 —— 但條件是印度願意承擔政治風險、建立安全架構,以及在開採、環保與分潤上與塔利班談判。
如果印度在阿富汗礦業投入切實行動,可能重塑南亞與中亞的資源版圖。阿富汗的政權沒有改變,但其作為資源供應潛力提供了新的重心。這亦可能令中國在印度周邊的資源主導權受挑戰。
更關鍵的是,若印度掌握一部分稀土或相關礦產供應來源,其在與中國的談判中將具有更多籌碼,而不必完全被動依賴中國的出口政策。
若中國稀土出口限制長期化,全球尤其印度將被迫加速建設本土提純與加工能力。長遠而言,這或許是減弱中國壟斷的方法之一。
但這不可一蹴而就——從研發、資本、環保到技術都需時間。印度若選擇這條路線,就要可能承受中期供應斷鏈與成本上升的痛苦。
印度可能加深與其他稀土資源國如澳洲、越南、非洲國家的合作,建立多重供應管道,進一步分散風險。同時,也可推動區域或國際「關鍵礦產聯盟」或標準體系,以抵禦單一國家的控制。
即便阿富汗具備潛力,合作也絕非無風險。安全、管制、法制化、環境、分潤分配等議題都可能演變為政治與外交難題。印度若介入,必須做到底線明確、風險控制,否則可能陷入新的被綁架態勢。
中國對稀土出口的手段,本質上是對美國與西方的一種壓力工具。若美中貿易、科技競爭升級,稀土控制可能被更頻繁地用作戰略杠桿。印度在此之中將要非常精密地扮演那條「進可攻、退可守」的角色。
這場關於稀土的全球博弈,並不僅是貿易的零與一,也不是單純的產業競爭,而是地緣政治與科技自主的交錯戰場。中國透過出口條件要求試圖封堵後手通路,印度則在尋找在此夾縫中存活的戰略空間,而阿富汗則潛伏成為一張可能改寫資源格局的底牌。
未來的關鍵或許在於:
中國是否堅持出口限制並擴大技術禁令?
印度能否在保持外交自主的同時建成足夠本土產能?
阿富汗能否成為可靠、穩定的替代資源供應地?
美國與歐盟等是否會加速聯手建立新的稀土供應體系?
這是一場尚未終局的拉鋸,誰能抓住稀土這條隱形的全球連結線,誰就可能在下一個科技與能源時代中,佔據核心位置。
以上資訊僅供分享與參考之用,請自行保留獨立判斷。若想快速了解更多資訊,善用 AIMochi 筆記工具,幫我們從海量資料中,梳理出關鍵資訊,讓我們精準掌握重要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