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像一面盾牌,它不是由鋼鐵鑄成,而是由純淨矽片堆疊而成。這不是奇幻小說的想像,而是地緣政治學者對台灣半導體產業角色的精妙隱喻:「矽盾」。
所謂矽盾(Silicon Shield),是一個自1990年代起逐漸形成的概念。它指出,台灣因為擁有全球最先進的半導體製造能力,使得各國特別是美中,必須對台灣的安全保持克制,避免破壞全球數位文明的命脈——先進晶片。
在這個框架下,台灣並非僅僅是地圖上的一個島嶼,而是全球供應鏈中不可取代的節點。這層盾牌既保護了台灣,也成為美國、中國等科技大國在處理台海問題時無法忽視的考量因素。筆者透過 AIMochi 筆記工具,整理多方公開資訊和最新報導內容,一起來看看矽盾未來該何去何從!
台灣半導體產業的崛起,並非偶然。1987年,在政府與科技官僚主導下,台積電(TSMC)成立,成為世界第一家專門代工的晶圓製造公司。這種無需設計,只專注於製造的模式,吸引了大量國際設計公司,形成晶圓代工(Foundry)產業鏈。
隨著美國、歐洲廠商逐漸將製造外包,台積電掌握先進製程、量產能力、良率控制的壓倒性優勢。到2020年代,全球90%以上的小於10奈米的先進晶片,均出自台積電南科、竹科等地的無塵室。
這是矽盾1.0的時代:全球依賴台灣供應高科技晶片,特別是軍事用途如標槍飛彈、AI演算法加速器等,美中兩強無法輕舉妄動,否則風險共擔。
2020年,COVID-19新冠疫情席捲全球,全球供應鏈遭遇史無前例的衝擊。多家汽車廠如福斯(Volkswagen)、豐田(Toyota)等因晶片短缺被迫停產或大幅減產,筆記型電腦及消費性電子需求激增,也加劇晶片供需失衡,造成各行業「缺芯」危機。蘋果(Apple)、索尼(Sony)、特斯拉(Tesla)等科技企業同樣受困於此波荒,部分產品上市延遲、產能無法及時擴充。
福斯、豐田減產:2021年8月,豐田宣布全球產能下調40%,由原定90萬台降至54萬台。福斯此前亦多次警告因晶片供應波動或需進一步減產。
電子產品熱銷:封控期間,遠距辦公與線上學習推動筆記型電腦、平板等銷售強勢成長,傳統電腦2020年Q4銷量同比成長26.1%。
晶片產能錯配:防疫封鎖造成部分產線關閉,加上下游終端需求劇變,導致車用與電子用晶片嚴重錯配,產生「前所未見的晶片荒」,橫跨汽車、消費電子、家電等169個產業。
疫情下,晶片被視為現代經濟命脈。供應鏈斷裂現象全面暴露,尤其晶片製造高度集中於台灣與南韓,為全球經濟帶來極大戰略風險。美國聯邦儲備銀行曾有報告指出,約30%美國GDP下滑與進口供應鏈斷裂有關。國際供應鏈帶來的「外部震盪」加劇通貨膨脹、產業失調。
各國政府深刻認識到,供應鏈過度依賴單一地區(如台灣),將產業「命脈」交託單一島國,屬於高戰略風險。台積電(TSMC)高度集中先進制程晶片市占,國際社會將「台灣斷供」視為重大經濟安全隱憂。
2024年美國國安顧問Jack Sullivan曾公開警告,若台灣供應中斷,將「導致全球經濟陷入災難」,凸顯晶片產業地緣政治的戰略重要性。
當華盛頓愈發認識到這樣子的「危險依賴」後,認為這是嚴重的國安與經濟風險。2022年,美國通過《CHIPS與科學法案》(CHIPS and Science Act),核定總規模約527億美元(52.7 billion USD)的補助與投資優惠,意在重振本土半導體製造能力,減少對亞洲,特別是台灣的依賴。
台積電赴美設廠投資數據
台積電(TSMC)原定在美國亞利桑那州投資120億美元建廠,隨後規模持續擴大,截至2025年,官方宣布總投資將達1650億美元,並規劃三家先進晶圓廠與二座先進封裝廠,以及一座研發中心,創美國最大單一外國直接投資紀錄。光是初期主廠建設,已超出最早預算上看650億美元。
產業鏈重組與國際政策布局
除TSMC外,Intel與三星等國際大廠也陸續宣布在美加碼設廠申領補助,藉以擴展美國本土產能,降低供應鏈集中風險。
CHIPS Act設下補貼條件,禁止接受資金企業在中國或國安高風險國家擴大先進產能,以確保供應鏈安全與科技管制完整落實。
美方大規模吸引台積電等高端產能赴美,於台灣社會引發「掏空論」與「去台化」的疑慮:
「美國掏空台灣」之說
有觀點擔心台積電大量技術、資本與人才外移,將稀釋本土護國產業競爭力,削弱全球「矽盾」效應。
TSMC成為ASMC?
因美方產業政策與補助導向,有論者憂心台積電角色逐漸變成「美國半導體製造公司」—即嚴重本土化、去台化,對台灣產業核心將帶來長遠衝擊。
地緣戰略疑慮:美軍保台問題
當美國半導體自給率提升,對台依賴降低,外界不免擔心「美軍是否還有義務保衛台灣」的戰略算計,指稱台灣「矽盾」並非穩固無憾。
全球分工與台灣地位
台灣官方及多數國際觀察者認為,雖然美國推動供應鏈「去中國、去台化」戰略,但台灣仍在先進晶片量產、製程技術與生產效率等面維持關鍵競爭力,短期內無法被取代。同時,CHIPS Act不僅對台灣企業部分形成機會(如設備出口、技術輸出),也在某些層面挑戰其原有的產業集中優勢。
「矽盾」非絕對防線
學者與智庫普遍認為,單靠產業「矽盾」難以確保安全。全球地緣博弈、技術管制、勞動力政策與新國際協定等因素都影響「矽盾」的穩定性。部分美國政策設計,明顯要求將軍民用關鍵晶片生產納入美國本土,以支撐美國國防、預防潛在台海危機帶來的戰略空窗。
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曾警告:「美國不是適合設晶圓廠的地方」,原因包括:
美國人力成本遠高於台灣
工會與嚴格勞動法帶來施工及運營約束
基礎設施建設與行政流程緩慢,導致時程風險顯著
他的預言隨著台積電亞利桑那州新廠的推進,幾乎一一驗證。各種現象逐漸出現,亞利桑那廠工程進度延宕,台籍工程師與美籍員工文化衝突、語言不通、甚至引發勞資訴訟。2024年,台積電宣布進一步延後2奈米廠啟用。
矽盾的轉移,不是輕易的全球化,而是昂貴、緩慢且高風險的再分配。
而面對矽盾的瓦解疑慮,中央研究院社會學者吳介民提出「矽盾2.0」的新觀點。他主張:
「舊矽盾是一種依賴關係,新矽盾則是一種制度性嵌入。」
換言之,台灣不應該寄望他國因為依賴晶片而保護自己,而是要透過投資、美台科技協定、共同研發計畫,使台灣成為全球科技秩序的一部分。這樣的嵌入,才是更長遠的安全基礎。
美國啟動CHIPS法案後,全球跟進:
韓國:K-Chips法案,設基金留住三星與海力士人才
日本:補助Rapidus與台積電熊本廠,達50%補助比例
歐盟:歐洲晶片法案,目標2030年全球市占翻倍
中國:大基金二期與光刻機突破,推進晶片自給
各國透過鉅額補貼建立「自己的盾牌」,台灣不再是唯一選項。
即使如此,台灣仍有難以取代的優勢:
高密度的上下游聚落(封測、材料、設備、人才)
精密製程的長期經驗與企業文化
高壓高效的工作節奏(儘管勞權問題值得反省)
這種「無法複製的生態系」正是台灣真正的盾,不在於廠房在哪,而在於 know-how、mindset 與協作網絡。正如矽谷即使有設廠也難復刻台積電,全球雖想去台化,但仍必須和台灣合作。
矽盾不是絕對的。它可以是誘因,也可能是風險。但真正的安全,來自於台灣如何重新定義自己的角色:
從被依賴,轉為共同治理者;
從工廠島,轉為規則制定者;
從供應者,轉為聯盟主導者。
當世界碎片化、供應鏈重構之際,「矽盾」不再是一個地理概念,而是一種制度工程。
這將決定台灣在地緣政治與全球科技新秩序中的未來。
以上僅供參考與資訊分享之用,想快速了解更多資訊,透過 AIMochi 筆記工具,幫我們從海量資料中,梳理出關鍵資訊,讓我們精準掌握重要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