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個深夜,螢幕上一隻手悄悄舉起來:大拇指被藏進掌心,其他四指緊緊覆上。畫面瞬間能被忽略,也能被認出。這個看似簡單的單手動作,並非潮流手勢,而是一個在疫情期間被精心設計出來的「求救代碼」。
它的出現,來自於一個簡單但沉重的現實:很多人被困在與施暴者同住的環境中,無法高聲求援、甚至無法在通話中留下任何痕跡。加拿大婦女基金會(Canadian Women's Foundation)和其夥伴在2020年推出「Signal for Help」,目的是給處於家暴或暴力風險下的人,一個可以在視訊或公開場合低風險使用的單手求助方式。筆者透過 AIMochi 筆記工具,整理多方公開數據與報導,來了解當遇到危險時,有哪些肢體語言可以向外界傳遞求救訊號!
設計團隊把重點放在三件事:一是「單手可做」,二是「動作連續且不易被誤判」,三是「可以在視訊(video call)被看見但又不留下數位痕跡」。因此,動作非常簡潔:把大拇指收進掌心,然後用其他四指覆上並略作握緊的動作,象徵「被困住」,同時這個動作設計為一個連續動作(把大拇指收進——再把手握起),而非只是一個靜態姿勢,方便在短時間內被識別。該活動與創意團隊的設計理念向外界說明,這不只是手勢,而是一整套「看見後如何回應」的連動策略。
這個手勢在社群平台(如:TikTok等)迅速傳播,甚至出現實際救援案例:有未成年少女在路上被監禁期間,對外露出的畫面中使用了該手勢,一名路過司機察覺後報警,最終使得當事人獲救。這些案例讓人看見非語言求救的力量,但也提醒我們:普及手勢與教育是關鍵——若沒人知道它的意思,手勢就無法發揮作用。媒體報導與政府或民間團體因此也開始推動「看到要怎麼做」的反應指南,而非只宣傳手勢本身。
優點:
低風險、不留數位紀錄(適合被監控電話或訊息的人)。
容易學會、單手可完成(適合雙手受限或在交通工具上時使用)。
限制與風險:
辨識率依賴普及程度:若身邊人不認識這個手勢,可能被忽略。媒體傳播能提高認知,但短期內仍有辨識落差。
可能誘發反撲:在某些高度監控或情緒激烈的情境下,直接顯示求救訊號可能觸發施暴者高度警覺,風險反而增加(所以需配套「如何回應」的教育)。學者與政策單位強調,提供非升級風險的回應方式(例如用中立問題接觸、安排安全接觸)同等重要。
單一工具不足以解決所有場景:在酒吧、夜店、海上或野外等不同情境,需要不同的暗語、設備或國際認可訊號來求援(下面將展開說明)。
在海事與航空救援領域,存在明確的國際視覺與聲響訊號規範,例如揮動手臂(反覆向上向下)、使用亮色布料、發射助燃煙、煙火或使用無線電與應急信標。美國海岸警衛隊導航中心(Navcen)與海事安全單位列出這些「正式」的求救方法(包括SOS的聲光模式、三短三長三短等模式),這些在海上與空中場景極為重要。民眾若在登山或海上遇險,使用這類被國際認可的訊號會更快被專業救援單位識別。
安全教育常教導:任何三次重複的動作(敲擊、吹哨、閃燈三次)常被視為國際通用的求救模式(源自於SOS的三短三長三短思維)。這個原則可延伸為「三次呼救/三次敲擊」,特別在黑暗或遠距離需要引起注意時效用良好。
在被陌生人騷擾或約會情勢不安全時,酒吧常使用「代碼詞」向服務人員求救。最早在英國有「Ask for Angela」的倡議,延伸出美國等地的「Angel Shot」文化(點一杯不存在或暗號飲品),根據點法不同,酒保會以不同方式協助(陪同離開、叫計程車或報警等)。這類方法在實務上被廣泛採用,但也需要酒吧員工有受訓與配合。
2015年社群上曾流傳「在掌心畫一個黑點表示被虐,但不要告訴施暴者」,一度獲許多人轉發。然而多個機構、獨立媒體與事實查核組織指出,這類做法可能帶來風險(如暴露身份或被誤判),且缺乏有效操作與回應機制,因此對倖存者不一定安全,甚至可能增加脆弱性。事後許多專業單位建議:任何求救訊號都應該配合可操作的回應機制與安全評估,而不是單純推廣符號。
當你在視訊或現場看到有人使用「Signal for Help」或其他暗號,請記住:安全與確認優先。以下步驟以保護事主與避免二次傷害為前提。
不要在施暴者面前直接質問或做出激烈反應——若你在通話中,先用平和、看似普通的方式回應(例如:「剛剛網路有點lag,你還好嗎?」)避免在對方在場時直接揭露訊息。
私下確認安全:問一些能讓對方以「是/否」回答的中性問題,或用事先約定的「安全字」來確認需要與否。
按照當地可行的安全計劃行動:如果對方說需要幫忙,先瞭解對方所處位置、是否在可立即離開的情況、是否需要你聯絡當地緊急服務。若你無法取得明確資訊,建議聯絡專業熱線或警方(視情況而定)。
保留證據但慎重處理:若當事人允許,儲存對話記錄或截圖可能有助司法,但若施暴者會檢查設備,這樣做可能反而危險。請以當事人安全為最高原則。
轉介專業資源:向當地家暴熱線、婦女庇護機構或相關專業單位求助。若不確定要如何處理,可先尋求專業諮詢。加拿大婦女基金會等組織並不僅教手勢,也提供「如何安全回應」的指南。
教育要成套:單一手勢若沒有對應的「看到後該怎麼做」教育,效果有限;更糟的是,錯誤回應可能使當事人處境更危險。政策與媒體在推廣任何求救訊號時,應同步推動回應者教育與可執行流程。
風險評估不可或缺:不同文化、家庭與地理情境下,同一個訊號的風險差異很大,宣傳活動應清楚說明適用範圍與風險,並避免製造過度信任或誤導性的「萬靈藥」期待。黑點運動就是一個警示:一個看似簡單的方法,若缺乏後續配套,可能帶來反效果。
那隻被覆蓋的大拇指,像是一個無聲的呼喊。它之所以能夠成為「可以救人的工具」,不在於動作本身,而在於社會能否學會辨識、在見到時能夠安全而專業地回應。單手求救手勢提醒我們:在科技與社群媒體發達的時代,求救方式變得更多元,但求救成功的關鍵仍然回到教育、資源與制度是否齊備。在教會更多人做手勢的同時,別忘了教更多人「如何做出正確的回應」。
以上資訊僅供分享與參考之用,請自行保留獨立判斷。若想快速了解更多資訊,善用 AIMochi 筆記工具,幫我們從海量資料中,梳理出關鍵資訊,讓我們精準掌握重要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