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7 月,一紙「有條件通過」的健康風險評估通知,撼動了長期沉寂的台灣菸品政策市場。來自美國與日本的國際菸商,有 14 項加熱菸品申請案獲得審查通過。對業界來說,這是一張邁入合法通路的門票;對公共衛生而言,卻像是潛伏的伏筆:這場風暴才剛要登場。
社會反應立刻沸騰:支持者視其為吸菸者的新替代方案,反對者則憂慮這將成為未來公共衛生的災難。媒體、醫界、消費者與政策圈的爭論像雲煙擴散,沒有一方能立即稱王。
筆者透過 AIMochi 筆記工具,整理多方公開資訊和最新報導內容,來一起探索看看加熱菸通過的影響!
加熱菸(Heated Tobacco Products)與傳統紙菸最大的差異在於「加熱不燃燒」。它使用專屬裝置將菸草加熱至約 300~350°C,目的是讓尼古丁與部分揮發性化學物質釋出,而不產生明顯火焰與菸灰。因而業者常以「減害」、「無煙」包裝打廣告。
但科學研究指出,加熱過程依然會釋放尼古丁與多種有害物質,包括超細懸浮微粒、甲醛、亞硝胺等。WHO 報告甚至指出,某些加熱菸中的有害成分濃度,比紙菸更高。近年研究也指出,使用加熱菸可能引起心率提升、血壓升高、血管內皮功能受損等心血管效應。
與電子煙相比,加熱菸含有真菸草成分,成分組合更複雜。電子煙主要依賴將煙油(尼古丁、香料、甘油、丙二醇等)霧化,其危害集中在添加劑與高溫分解產物;但無論何者,都可能引發成癮與健康風險。
加熱菸(Heated Tobacco Products)和電子煙(E-cigarettes)雖都屬於新興菸品,但原理與成分有明顯不同。加熱菸是將真正的菸草柱(煙彈)加熱至約300至350°C,不燃燒菸草,讓尼古丁及部分有害物質蒸發出來形成煙霧,因此仍含有菸草成分。相較之下,電子煙則利用電子霧化器加熱煙油(包含尼古丁、甘油、丙二醇及各類風味劑)產生霧化煙霧,通常不含菸草。兩者雖然結構與操作方式不同,但都會釋放尼古丁及多種有害物質,可能造成成癮與健康危害。
此外,加熱菸因含有真實菸草,可能會產生包括焦油、亞硝胺、甲醛等致癌物,某些成分含量甚至可能高於紙菸;電子煙雖無菸草燃燒,但煙油中的化學添加劑(如香料)及霧化過程也產生多種潛在有害物質。兩者皆不可視為無害減害產品,且對青少年尤其具吸引力,存在成癮風險與公共衛生隱憂。
早在 2023 年 3 月,台灣修正《菸害防制法》,將電子煙與類菸品全面禁止,並設置「指定菸品+健康風險評估審查」機制,讓加熱菸必須通過審查才具合法地位。
這兩年來,業界與主管機關交錯拉扯,審查案數多次卡關,審查程序也被批評不透明與標準不一。
直到 2025 年 7 月,首波 14 項加熱菸產品獲「有條件通過」審查。
不過,這僅是通過「健康風險評估」階段,後續還須審查製造、包裝、上市後監測、違規處置機制等。若未落實監管或達不到目標,主管機關有權撤回許可。
此外,內部條件還包括:
每年須對青少年、孕產婦進行影響監測報告
嚴格禁止未滿 20 歲者購買
違規者將面臨撤銷許可及處罰
菸商在推廣中強打「減害」概念,訴求其有害物質較紙菸大幅降低。然而醫學界與學界強調:「減少不等於無害,一些健康風險仍未明朗。」
WHO 重申:即便部分化學物質濃度低,也不代表整體風險降低。
更何況,有研究指出,加熱菸含有紙菸所沒有的毒性物質,部分有害化合物甚至可能更高。
另一層風險在於,年輕族群可能因加熱菸「香味、形態、低異味、科技感」的包裝吸引,而嘗試進入吸菸行為,進而導致雙重使用或轉向傳統菸草。台灣 2024 年有調查指出,約 1.4% 青少年有使用加熱菸行為。
另一方面,產業贊助研究的偏誤也屢遭質疑。部分研究地樣本有限、資金來源牽連,而媒體渲染為「減害證據」,誘導公眾判斷偏頗。
對正在發育的青少年而言,尼古丁對腦部、記憶、情緒調控與專注力均可能造成損害。加熱菸並非純粹無害替代品,其成癮與健康風險仍然不可忽視。
政府目前規劃透過中央與地方合作,強化稽查機制、源頭管理、通路監控、神秘客等方式,特別針對販售給未滿 20 歲、孕婦,以及違規使用者進行取締。
未經審查通過的加熱菸仍屬違法,不得進口、攜帶入境、販售、展示或宣傳。違者可處罰鍰,新台幣數萬元不等。
隨著加熱菸產品於 2025 年 10 月 17 日在台灣特定超商合法上架,國健署同步啟動五路稽查機制與宣導活動。 雖然政府聲稱僅有兩家業者、14 種產品與四款元件獲審核許可,其他未審查產品均視同違法,且禁止促銷、展示與廣告。
然而,實務操作仍存在漏洞。例如部分超商在正式上架前,就曾在其 App 上架加熱菸產品並標示價格,遭媒體與民團檢舉違法廣告。此外,地方政府與衛生局能否完全落實年輕族群監測、違規撤照機制、資訊揭露與學界第三方驗證,一直是被關注的潛在瓶頸。
當局強調:一旦企業未依承諾達標,將可能被撤回許可並加重處分。但是否能真正形成有效威懾?仍待觀察。
有人戲稱,台灣這場加熱菸之役,其實不僅是菸品政策的轉捩點,更是公共衛生、科技行銷、法規監管與學術話語權的「大博弈」。未來可能出現:
複合尼古丁產品混用風潮:紙菸、加熱菸與電子煙共同共存、交互切換;
行銷新手法衝破邊界:如數位廣告、直播推廣、舖陳式軟文、品牌聯名等;
學術與公眾信任危機:贊助研究、媒體誇大、知識斷章取義的風險;
長期健康負荷的未知:致癌風險、呼吸系統慢病、心血管影響、基因毒性影響等——目前研究仍不充分。
在這條尚未明朗的路上,政府承諾持續加強上市後監測與宣導;但正如一名中學生在論壇中問的那句話:「健康課都說加熱菸減害,可為什麼媽媽卻更擔心我買?」——這悖論正是這場變局的核心。未來誰能掌握資訊話語權,誰又能真正為公共健康把關,值得我們始終保持警醒。
以上僅供參考與資訊分享之用,想快速了解更多資訊,透過 AIMochi 筆記工具,幫我們從海量資料中,梳理出關鍵資訊,讓我們精準掌握重要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