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Mochi | 冰原狼又回來了!跟著AI筆記追蹤恐狼真的「復活」了嗎
冰原狼又回來了!跟著AI筆記追蹤恐狼真的「復活」了嗎

冰原狼又回來了!跟著AI筆記追蹤恐狼真的「復活」了嗎

當「復活」不只是喚醒過去,而是創造未來

我們正在見證歷史。

2025 年初,生物技術公司 Colossal Biosciences 宣布:「我們復活了第一隻滅絕動物。」這隻被稱為「恐狼(Direwolf)」的動物,一夕之間登上全球科學與媒體頭條。從《華盛頓郵報》、《BBC》到《Scientific American》,眾聲喧嘩中,有些人為之興奮,有些人警惕,還有些人——感到不寒而慄。

但這真的叫「復活」嗎?或者,我們其實進入了一個由人類創造新物種的時代?跟著 AIMochi 快速探索有關基因編輯的最新資訊,讓我們輕鬆掌握大量訊息!

不是恐龍,而是「恐狼」——揭開基因重建背後的真相

許多人聽到「恐狼」(Direwolf)這個名字,腦海中立刻浮現電視劇《冰與火之歌》中北境守護者的忠實巨型冰原狼形象。然而,真實世界中的恐狼其實與虛構角色有著明顯差異。這種大型犬科掠食動物曾在更新世末期遍布北美洲,約在 1 萬年前隨著氣候變遷和獵物減少而滅絕。牠們的體型普遍比現代灰狼更為高大,擁有更寬厚的顱骨與強壯的咬合力,使牠們成為當時生態系中的頂級掠食者。

重要的是,儘管恐狼與灰狼長得相似,牠們其實並非同一進化譜系。根據 2021 年《Nature》期刊的一項基因組研究指出,恐狼與灰狼之間的分支早在 500 萬年前就已分開,因此牠們屬於平行演化的獨立物種,並非灰狼的祖先或直接近親。

那麼,Colossal 公司所宣稱「復活」的恐狼究竟是什麼?

事實上,這隻所謂「恐狼」並非從古生物化石中成功提取完整 DNA 再進行複製或克隆。相反地,研究團隊是以現存灰狼的基因為藍本,透過現代基因編輯技術(如 CRISPR-Cas9),修改特定序列,植入與恐狼相似的性狀基因,進而創造出具有恐狼外型特徵與部分生理功能的新個體。

這並不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復活滅絕物種」,而是合成生物學(synthetic biology)基因工程(genetic engineering)結合所產生的成果。也就是說,這種動物在自然歷史中從未真正存在過,而是由人類透過科技人工打造的全新哺乳動物物種

在學術定義上,這類新生物更準確的名稱應該是:合成基因改造哺乳動物(synthetic genetically engineered mammal),而不是「復活的恐狼」。

這樣的技術突破無疑展現了當代生物技術的發展潛力,但也引發了關於生態風險、倫理界線與命名合理性的深層爭議——我們所創造的,究竟是對過去的追憶?還是對未來自然秩序的重塑?

「去滅絕」還是「創造」?學術與倫理的交鋒

去滅絕(De-extinction)真的是科學的未來嗎?

生物科技公司 Colossal 自稱專攻「去滅絕技術」(de-extinction technology),並積極推動復活已滅絕的物種,例如猛獁象與袋狼。這些項目標榜可望重建過去的生態系統,甚至作為對抗氣候變遷的手段。然而,科學界對此概念的可行性與倫理正展開激烈辯論。

根據《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2022 年的研究綜述,現有所謂「去滅絕」的技術其實主要依賴基因編輯,例如使用 CRISPR 技術將滅絕物種的特定 DNA 片段插入近緣現存物種(如亞洲象、灰狼)之中,以製造出外觀或功能類似的個體。這與大眾從電影《侏羅紀公園》中想像的完整基因克隆不同,並非將過去的生命一比一「復原」,而是製造一個基因組「近似」的現代生物體。

這也是為何許多科學家主張,這些「復活動物」應被視為合成生物(synthetic organisms),而非真正復生的原始物種。

模仿 ≠ 復原:功能動物而非歷史重演

哈佛大學遺傳學家 George Church(同時也是 Colossal 顧問團成員)曾在多次公開演講中指出,這些「去滅絕專案」的目標並非純粹的歷史還原,而是開發一種具有生態功能的替代動物。他直言:「這不是時間機器,而是一種生態工程工具。」這些物種未來可能用於減緩永久凍土融解、控制外來物種、或重建崩壞的生態鏈。

然而這樣的功能導向,也引發科學倫理上的深層憂慮。

學界爭議:你可以放進去,但你能讓它活下去嗎?

根據美國生態學會(ESA)2023 年的官方聲明,將經基因改造的動物放回現代棲地,有可能造成「生態異變」(ecological disruption)。例如:恐狼原生的獵物多已滅絕,當前的草原與森林生態亦早已歷經重大變化。這些「重建物種」可能無法找到足夠的食物,也可能與現存物種競爭棲地,甚至成為新的入侵威脅。

澳洲昆士蘭大學生物保育學者 Dr. Corey Bradshaw 在《Science》雜誌受訪時指出,過度樂觀的復育計畫反而可能「轉移資源與焦點」,使本應用來保護現存瀕危物種的經費與人力轉而投入在一個未知風險的實驗生物上。他警告:「我們面臨的是生物多樣性危機,而不是懷舊危機。」

技術之外的倫理試煉:人類該扮演「創世者」角色嗎?

除了技術挑戰與生態風險,「去滅絕」行動也觸及更深層的人文與倫理議題。

牛津大學哲學教授 Thomas Douglas 曾在《Journal of Applied Philosophy》發表文章指出,去滅絕技術涉及「創造即將受苦生命」的道德風險。這些新生物可能會因為缺乏適當棲地或同類而活在痛苦與孤獨中,科學家有責任預先考量牠們的福祉(animal welfare)。

此外,若未建立明確監管制度,這類技術極有可能被商業化或政治化使用。例如打造「景觀動物」供觀光之用,或在未經環評審核的情況下釋放至自然環境中,形成長遠且無法逆轉的後果。

冰原狼的回歸,是拯救還是干預自然?

面對的不只是氣候危機,而是生物多樣性崩潰

在氣候議題壟斷全球環境討論的同時,科學界早已發出另一道警訊:我們正陷入一場「生物多樣性危機」。這不只是某些物種的消失,而是整個生態系統功能逐步瓦解的前兆。

根據《聯合國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服務政府間科學政策平台(IPBES)》2019 年發布的《全球評估報告》(Global Assessment Report on Biodiversity and Ecosystem Services),全球約有 100 萬種物種正面臨滅絕威脅。其中,人類土地利用改變、森林砍伐與棲地破壞是主要推手,遠遠超過氣候變遷的直接影響。

也就是說,即便我們控制了碳排放,生物滅絕的浪潮仍會持續,因為問題根本來自人類對土地的掠奪與開發。

疊疊樂理論:生態系是一座平衡塔

從逐字稿中,我們可以看到講者引用了「疊疊樂理論」:每一個滅絕的物種就像拔掉一塊積木,整體生態平衡會受到影響。而合成動物可能在某些情境下,填補功能性空缺,例如重啟草原管理或控制獵物數量。

然而——這是替代還是擾動?這仍是未知。

復活恐狼的真正意圖是什麼?

許多科學家質疑 Colossal 過度使用「復活」「去滅絕」等字眼,只為吸引媒體與投資人目光。

這與《麻省理工科技評論》曾報導的觀點一致:Colossal 的主軸其實是「合成生物平台」,而非真正的「考古還原」。

畢竟,如果真正目的是拯救物種,我們應該優先保護現存瀕危動物,而不是用數十億資金打造一隻新狼。

如果這是起點,下一步會是什麼?
我們能控制未來的「新自然」嗎?
這不是第一次有人質疑基因編輯的後果。

CRISPR 技術的發展雖然革命性,但也伴隨對「人為干預生命」的長期擔憂。而恐狼復活案可能正是第一個大型動物案例,未來恐將出現更多合成動物與生態工具型生物。

這樣的發展,或許會為生態保育打開新契機,但也可能帶來「基因殖民」與「生態帝國主義」的爭議。

復活的不只是恐狼,而是人類的力量幻想?

Colossal 的恐狼,可能不是一個物種的回歸,而是另一種形式的進入——人類重新塑造自然的進入點

這是否會拯救我們的未來?或者只是另一場科學版的伊卡洛斯悲劇?

我們不知道。但我們可以確定:這隻狼走出實驗室的那一刻,我們與自然的關係,已再也無法回到過去。

跟著AIMochi一起從茫茫資訊大海中探索基因工程的新知識!

馬上開始使用AIMoc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