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美國總統川普原先宣布的一系列關稅措施,在多方市場壓力下,又突然喊停,給予各國90天的關稅豁免期限,但唯獨對中國確實實施145%高關稅的徵收。這一政策的反覆不僅加劇了全球市場的不確定性,也對國際貿易秩序造成了深遠影響。筆者將多方訪談內容與報導分享到 AIMochi ,協助我們快速整理大量資料,再匯聚成精華內容,來了解在後2025年的多變環境下,未來有可能如何發展與我們該如何應對。
自2018年以來,川普總統以縮小貿易逆差和保護國內產業為由,對中國進口商品加徵關稅,拉開了中美貿易戰的序幕。中國隨即採取報復性措施,對美國商品加徵關稅,雙方陷入持續的貿易摩擦。歷經美國政府的更迭,數年的談判與暫時停火,2024年,川普再次當選總統,並於2025年2月對中國進口商品加徵10%的關稅。 隨後於4月將關稅提高至145%,使貿易戰再次升溫。
2025年4月9日,川普總統在多方市場壓力下,宣布對除中國以外的國家暫停新關稅措施90天,但對中國進口商品的關稅提高至125%。 這一決策導致全球股市出現劇烈波動,標普500指數上漲9.5%,日本日經指數上漲近9%。然而,分析人士警告,這種政策的不確定性可能對全球經濟造成長期負面影響。
面對美國的關稅升級,中國政府表示強烈反對,並採取相應的報復性反制措施。 這種關稅戰的升級加劇了全球市場的不確定性,可能對供應鏈、企業投資和消費者信心產生負面影響。
未來,當中美這兩大經濟體長期陷入關稅與政策對抗,不僅是雙邊貿易的問題,更牽動了整個全球經濟與地緣政治的重組。從經濟學與政治學的視角來看,中美對峙正在重塑全球貿易鏈、資本流動、科技標準與國際合作的基本邏輯。以下是幾個核心影響層面:
從先前美國總統川普對全球86個國家所提出的各項關稅壁壘來看,我們可以知道他這次所推動的「去中國化」不再只針對中國本土企業,連帶波及如越南、泰國、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這些國家過去是中國產線轉移的主要受益者,卻因被美國懷疑為「洗產地」跳板而遭殃,直接面臨關稅壁壘。
產地溯源成新常態:未來全球製造企業必須投入更多資源於供應鏈透明化與可追溯機制(例如區塊鏈驗證製造地),以防止遭受制裁。
中立國的機會:印度、墨西哥、波蘭等非東亞、與中美關係相對中立的國家,將成為供應鏈轉移的下一個熱點。
根據經濟學人智庫(EIU)和世界銀行報告,中美對抗將導致全球貿易體系出現明顯的「兩極區塊化」現象:
美國主導區:包括墨西哥、加拿大、部分歐洲、台灣與南亞部分地區,受惠於美國推行的「友岸外包(Friend-shoring)」政策。
中國主導區:中國加強與俄羅斯、伊朗、非洲國家與東協部分成員的能源與貿易合作,試圖建構以人民幣計價的新貿易結構。
👉 影響: 全球關稅成本上升,企業開始更傾向於「內部市場保護」與區域生產,而非過去強調的全球效率最大化。
在實體貿易壁壘上升的同時,數位經濟領域的「分裂」也加劇:
美國將加強對TikTok、華為、阿里雲等中資科技平台的審查與限制,並要求其合作國排除中國供應商。
中國則發展「自主可控」技術生態系,推動去美化替代方案如鴻蒙OS、星鏈替代網絡與自研GPU晶片。
🔍 根據哈佛甘迺迪學院2024年底的政策研究指出:「未來五年全球科技標準將分裂為兩套,這種碎裂將使開發中國家的選邊壓力更大,科技合作成本提高。」
從這次的一系列關稅措施來看,WTO等多邊貿易機構的角色逐步邊緣化,各國開始更多採取雙邊或區域協議(如IPEF、RCEP)以自保。中美皆在推動屬於自己的「經濟共同體」,而非尊重全球通用規則:
美國積極推動IPEF(印太經濟架構),強化在環境、勞工與數據治理上的標準要求,吸引亞洲盟友。
中國則強化"「一帶一路2.0」與RCEP深化版",鎖定全球南方市場為重點。
IMF與OECD多項報告預測,持續性的貿易戰與關稅對抗將造成:
全球GDP增速下滑0.4~0.8%(每年)
企業獲利率與營運成本惡化,特別是跨國製造與物流產業
中小企業因無法承擔關稅與重組成本而退場
消費者面臨通膨與價格波動風險升高
以台灣、韓國、越南為例:
受惠與受創並存:高科技供應鏈部分轉向台灣,但傳產與中資交錯產業受波及。預估以出口為主的傳產受創最嚴重,機械、汽車零組件、塑膠石化、水五金、扣件業、電線電纜行業恐受衝擊。日前已有傳產螺絲業陷入倒閉潮。
外交策略成關鍵:是否能「左右逢源」,或選擇深化與美方協作,例如簽署FTA、加入CPTPP,將決定未來五至十年的經貿競爭力。
在龐雜的資訊中,跟著 AIMochi 一起整理最新消息!
政府層面:強化出口市場多元化、推動產業升級與科技自主。
企業層面:投資數位化、供應鏈透明化與 ESG 合規經營。
國際層面:主動參與新型雙邊或區域經濟合作,尋求制度創新與信任建構。
學術與公民社會:提升貿易素養與風險意識,讓國內政策與國際脈動接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