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觀歷史,從兩次世界大戰之後(1945年起)國際秩序的重建,國際組織與自由貿易興起;到1980年代以後開始大量的供應鏈全球化,整個產品的生產流程被拆解,分散到世界各地進行最有效率或最低成本的生產,形成資本與資訊的快速流通;再來到如今全球化日益加深的現代,貿易政策的每一次變動都可能引發連鎖反應。美國總統川普近期實施的一系列關稅政策,不僅震撼了國內市場,也對全球經濟造成了深遠影響。這些政策的背後,究竟是出於經濟考量,還是政治動機?筆者透過 AIMochi ,彙整了不同經濟學家(如:諾貝爾經濟學家 Paul Krugman)的觀點,探討以上問題,並分析其對未來的可能影響。
全球化(Globalization)並非全新概念,其根源可追溯至工業革命與帝國主義時代,但真正快速推進的關鍵時期,出現在20世紀80年代之後。隨著資訊科技的飛躍式發展、交通運輸成本大幅下降,以及貿易自由化政策的全球推行,企業開始打破國界進行生產佈局,促使全球供應鏈系統快速成形。
在這段時期,新自由主義(Neoliberalism)經濟思想興起,美國總統雷根(Ronald Reagan)與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Margaret Thatcher)成為全球市場自由化的領導象徵。他們推動放寬貿易限制、國有企業私有化,以及削減政府干預,為跨國企業創造了極為友善的經營環境。
從這波全球化浪潮中,我們可以看到「新國際分工(New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ur)」的概念成形:高發展國家專注於高端技術、研發與設計,勞動密集的製造業則外移至勞動成本低廉的發展中國家,尤其是亞洲地區。
其中,中國的改革開放(始於1978年)成為全球供應鏈重組的關鍵轉折點。自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後,中國快速吸引來自歐美與亞洲的大量外資,並逐步成為全球製造業重鎮,被譽為「世界工廠」。中國以龐大的勞動力、完善的基礎設施與政府扶持政策,嵌入全球價值鏈的核心。
然而,進入21世紀第二個十年後,這一體系開始受到考驗。尤其自2018年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發起對中國的貿易戰,接連加徵鋼鋁關稅、啟動301調查、限制高科技出口等各項舉措,使全球供應鏈面臨重新洗牌。「脫鉤(Decoupling)」與「去風險化(De-risking)」成為企業戰略的新關鍵字,各國企業開始考慮將生產基地多元化、轉往越南、印度等新興市場,或甚至回流至本國(Reshoring)。
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後,更突顯全球供應鏈的脆弱性與高度依賴單一國家的風險。再加上俄烏戰爭、台海緊張局勢、美中科技戰等地緣政治變數,讓全球化模式從單純追求效率,轉為強調彈性、安全與自主控制能力。乃至如今美國總統川普對多國提出的貿易壁壘,顛覆了過往2、30年形塑而成的世界樣貌,令全球的各界人士感到人心惶惶。
在全球化轉型與地緣政治變局加劇的背景下,政策的個人化(Personalized Policy-making)現象日益凸顯。2008年獲頒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得主保羅·克魯格曼(Paul Krugman)曾尖銳指出,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的貿易與關稅政策,並非出於嚴謹的制度設計或多數政治共識,而是反映其個人情緒與直覺決策。這種現象不僅削弱民主制衡機制,也對全球經濟秩序與企業營運環境造成巨大衝擊。
以川普執政期間的中美貿易戰為例,關稅政策往往在社群媒體發文後立即成形,從推特發文到政策生效,僅需數天甚至數小時。企業無法預測下一步政策走向,導致供應鏈策略混亂、投資計畫延宕、資本市場劇烈波動。這種「朝令夕改」的風格,使得美國國內外企業面臨前所未有的不確定性與經營風險。
此外,政策個人化也讓經濟決策脫離了科學依據與專業諮詢,削弱了制度的可預測性與穩定性。國際觀察家指出,這樣的治理方式常常將國家利益讓位於個人政治形象的建構,造成政策急轉彎與外交關係緊張。
Citadel創辦人Ken Griffin警告說,川普的關稅政策可能導致裙帶資本主義的興起。當企業開始依賴政府的保護,而非市場競爭,將削弱整體經濟的競爭力和創新能力。
然而,全球化並非無懈可擊。近年來,隨著部分國家內部經濟問題的加劇,以及對外部競爭的擔憂,保護主義思潮再次興起。以美國為例,川普總統推行的關稅政策,旨在保護本國產業,卻引發了全球貿易緊張局勢。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克魯格曼指出,這些政策缺乏長遠規劃,反而可能對美國自身經濟造成損害。
根據世界貿易組織(WTO)2025年初發布的預測報告,全球商品貿易量預計將下滑 0.2%,反映出全球貿易系統持續面臨不確定性與下行壓力。若美國總統川普保持一貫強硬的態度,對進口商品全面加徵關稅(部分品項高達 245%),全球貿易的降幅恐將擴大至 1.5%。這不僅將削弱全球供應鏈的韌性,更可能對以出口為主要經濟動能的國家,如德國、南韓與越南,造成沉重打擊。
國際貨幣基金(IMF)首席經濟學家皮埃爾-奧利維耶·古林查斯(Pierre-Olivier Gourinchas)警告,若主要經濟體轉向極端保護主義政策,全球GDP增長可能在未來五年內每年減少 0.8% 至 1.3%。此外,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分析指出,川普若大幅調整貿易政策,將導致供應鏈重組與通膨上升,企業成本轉嫁給消費者,最終影響全球消費信心。
這些風險並非單一國家的問題,而是牽動整個全球經濟體系的連鎖反應。貿易政策的不確定性會影響企業投資、原物料流通、物流規劃,甚至波及匯率與利率市場。對出口導向國家而言,這可能意味著失業上升、經濟成長停滯,並加劇全球南北分化與財富不均。隨著世界局勢的風譎雲詭、動盪不安,在各種資訊的浪潮下,善用AIMochi,幫助我們在接收新知時,能夠快速又準確。祝福大家都能在動盪中乘風破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