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夏天,當多數投資人還在關注通膨數據與聯準會動向時,科技股卻悄悄迎來一次劇烈脈動。
Meta的股價單日暴漲10%,Microsoft也漲了7%。有人以為這是季報「不如預期」的反彈,但資深分析師Brant Thill(Jefferies)一句話道破關鍵:「我們正站在AI基礎設施建設的黎明。」
如果說三年前的AI熱潮只是概念炒作,如今,這場變革已經深植進Meta與Microsoft的資產負債表與未來戰略,且逐步轉化為真金白銀的營收。筆者透過 AIMochi 筆記工具,整理多方公開資訊和最新相關報導內容,探索AI產業的最新發展!
Ray Wang(Constellation Research首席分析師)指出:「Meta已經成為矽谷最自動化的企業之一,他們的每位員工創造的營收與利潤數字,將震撼所有還沒覺醒的公司。」
這個說法,乍聽誇張,卻有數據為證。Meta透過內部AI模型與自動化流程,大幅縮減營運成本,並在AR/VR領域保持長線投入,試圖讓未來的廣告生態與元宇宙媒體平台一次到位。
而這一切的基礎,就是AI。
祖克柏甚至在一次內部備忘錄中明言:「我們要讓每個人都能擁有超級智慧,而不是集中在少數巨頭手中。」
另一邊,Microsoft則以雲端作為突破口。根據最新財報,Azure雲端服務的營收年成長率已由30%進一步加速,而AI相關雲端用戶與API需求持續暴增。
Brant Thill指出:「Azure並不是純雲端服務,而是下一代AI平台的核心支撐。」
雖然Microsoft並不像Meta那樣將AI作為行銷主軸,但從OpenAI深度綁定、資本支出爆量,以及推遲資料中心建設的緊迫狀況來看,這家軟體巨頭正悄悄將自己轉型為「AI的水電公司」。
2025年財報季透露了另一個明顯趨勢:幾乎所有科技巨頭都開始大幅增加資本支出,從伺服器到資料中心,從AI訓練晶片到推論模型部署。
Meta提高資本支出預算、Microsoft延後資料中心開幕時間、Google也擴編10倍資本開支。這些動作的背後,不只是要「跟上潮流」,而是因為每一家公司都意識到:AI能力即未來競爭力。
而這場軍備競賽的贏家,不一定是模型開發者,而是誰能提供效率最高、分配最廣泛的「AI基礎設施」。
Ray Wang點出了未來兩條路線的分歧:
Meta、Apple選擇去中心化的超級智慧,將AI直接下放到手機、眼鏡、邊緣設備。
Microsoft則走向集中化與平台化,透過Azure與OpenAI打造龐大中控式智能系統。
這兩條路線沒有絕對的對錯,但也可能在未來五年內,導向完全不同的科技社會模式。Meta希望「每個人都能擁有AI」,而不是讓少數科技公司壟斷;Microsoft則強調結構化、可控性與平台安全。
而當這些超級智慧逐步與商業、媒體、行銷與生活融合時,世界,可能已不是我們所熟知的模樣。
就在Meta與Microsoft一躍成為市場焦點之時,所有目光也轉向了亞馬遜。
根據分析師預測,亞馬遜在雲端運算領域的營收增長預期為 17%,其AWS(Amazon Web Services)儲備訂單也成長了 20%。然而,儘管數字亮眼,Ray Wang卻提出警告:「亞馬遜在AI領域的聲量與實際應用之間,仍有明顯落差。」
AWS仍是全球最大的雲端服務供應商之一,但在OpenAI與Azure結盟後,Microsoft已奪走部分市場份額。而Meta則透過開源AI模型與去中心化平台,創造出截然不同的路線。
亞馬遜的挑戰在於:如何在不失去雲端優勢的同時,提出具有差異化的AI策略?他們必須拿出新一代「殺手級應用」,否則極可能被視為「落後的一方」。
資本支出,向來是企業擴張的象徵,也常讓投資人緊張。但這次不同。
Brant Thill 指出,Meta、Microsoft 乃至 Google 的巨額投資,背後都出現明顯的回報訊號。例如:
Meta 廣告收入恢復雙位數增長
Azure 雲端業務年增幅回升至 30%+
Google 擴編 10 倍 AI 伺服器資本開支
這些現象顯示,AI 正進入「收穫曲線」初期。也就是說——AI不再只是支出,而是生金的礦井。
與此同時,投資者的耐心與眼光也被拉長。他們願意忍受短期的利潤壓力,只要長期報酬能乘數增長。AI 將報酬率重新定義成:「現在投入,五年後擁有產業命運話語權」。
Ray Wang 用了一個歷史比喻:「這就像19世紀的鐵路建設——當年人們問,鋪這麼多軌道幹嘛?現在,我們在鋪的是AI的軌道。」
這個比喻令人深思。當年鐵路改變了交通、商業、城市擴張;而今天,AI改變的則是生產力、決策機制與人類對「智能」的定義。
Meta的開源AI生態系,正如當年的「平價火車票」,試圖讓每個人都搭上AI列車;Microsoft則打造如「第一等車廂」般的企業級解決方案,讓大客戶優先享用強大模型。
這些鋪軌者,將定義我們的未來方向。而你我,在這場革命中,是旁觀者?還是搭車者?又或者,是下一個建軌道的人?
以上僅供參考與資訊分享之用,想快速了解更多資訊,透過 AIMochi 筆記工具,幫我們從海量資料中,梳理出關鍵資訊,讓我們精準掌握重要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