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Mochi | 0705末日夢境!AI筆記龍樹諒:我所看見的未來,0705真的會改變世界嗎
0705末日夢境!AI筆記龍樹諒:我所看見的未來,0705真的會改變世界嗎

0705末日夢境!AI筆記龍樹諒:我所看見的未來,0705真的會改變世界嗎

「0705你覺得你會死嗎?」

這個問題,筆者在過去一週內聽見了不下十次。從電梯裡的鄰居、排隊買咖啡的學生、到 Uber上的司機大哥,都在傳一則訊息——7月5日凌晨4:18,日本南海海槽將崩裂,引發毀滅性海嘯。

這場預言的源頭,是一位名叫龍樹諒的日本漫畫家,20多年前曾畫下災難夢境,如今被重新翻出,成為各大社群平台上的熱議關鍵字。從原本的都市傳說,演變成如今的全民焦慮,究竟發生了什麼?

筆者透過 AIMochi 筆記工具,整理多方公開資訊和最新報導內容,一起來和大家看看這場風波究竟是預言還是謠言?

從夢境到預言,從漫畫到現實

龍樹諒原是一名少女漫畫家。她在 1999 年寫下夢境,畫出一本名為《我所看見的未來》的漫畫,在書上註明:「2025年7月,真正的災難將來臨。」隨著2011年東日本大地震的發生,她在書中曾提及的日期「311」被指應驗,漫畫也在2021年重新出版,引發更大話題。

如今,0705成為一個社群倒數的「災難日」。TikTok 上有倒數影片、YouTube 上有避災指南、Threads 上則有一連串詭異的「夢見警訊」。而真實生活中,台灣與日本旅遊取消率飆升,東京飯店訂房率下滑兩成,甚至有人選擇離開海邊城市避險。

玩笑背後的焦慮現象

你可能在笑,但更多人是笑著焦慮。

「我朋友原本7月3日要去沖繩,昨天臨時改去泰國。」一位網友在Dcard留言。另一位則說:「我爸媽買了三箱泡麵,說反正吃不完也可以留著。」——這些看似好笑的留言,其實正是現在社群上最普遍的集體反應:半信半疑,但寧可信其有

心理學家指出,這種「預言恐慌症」的本質,是因為人們無法掌握未來、又無從證實資訊真偽,只能靠「行動儀式」來取得心理平衡——不去旅行、備糧食、關注直播。

科學不信夢——0705真的有「地震學」依據嗎?

1. 官方專家回應:無科學根據

中央氣象署地震測報中心主任郭鎧紋曾在媒體採訪中明確指出,所謂「0705凌晨4:18地震預言」並無科學依據。他解釋:「凌晨4:18是地球夜半最冷、板塊最穩的時間點」,這時間反而不利於地震發生,顯示預言時間點缺乏地質學支持。

2. 地震預測技術的限制

日本氣象廳亦在官方網站發布公告,強調目前地震預測技術尚無法精確到時間與地點,任何「精準到分鐘」的預言均屬不實資訊。全球地質機構普遍認為,地震發生受多種複雜因素影響,現階段無法達成精準預測。

3. 南海海槽現況

根據台灣、日本、美國等地質監測機構資料,南海海槽確實為地震活躍區,但目前無明顯異常跡象或異常地震活動,無法支持近期將有重大地震發生的說法。

4. 預言者龍樹諒的澄清

龍樹諒本人在多次訪談中強調:「那只是我的夢,請不要拿來當成預言。」她將其夢境視為個人經驗,並非科學預測。

5. 大眾心理與謠言擴散

儘管官方多次澄清,部分網路社群仍將官方說法解讀為「掩蓋真相」,反映出在面對災難不確定性時,科學理性與大眾情緒間的鴻溝。人們往往更容易接受驚悚謠言,而非平淡的科學解釋。

龍樹諒、保江邦夫、AI神預測?——預言的病毒式傳播學

如果你最近打開 TikTok、Threads、YouTube Shorts,滑個五分鐘,大概很容易就能看到好幾則「0705末日倒數」的影片。

從龍樹諒的漫畫,到物理學家保江邦夫宣稱「NASA有人知道,但不准說」、甚至還有 AI 預測模型聲稱「日本7月地震機率飆升」。這些資訊宛如病毒般擴散開來。

國際傳播學會(ICA)的報告指出,當預言同時具備下列元素時,最容易在社群平台瘋傳:

  1. 名人效應(如漫畫家、教授、或「神秘人物」)

  2. 準確時間與地點(例如4:18、南海海槽)

  3. 陰謀論勾連(如NASA封鎖真相、外星訊號干預)

  4. 視覺渲染強烈(如海嘯模擬、地圖紅點、AI動畫)

這些元素讓一則原本只存在於「漫畫欄位」的夢境,具備了新聞的形式感與真實的包裝,進而突破平台審查,快速引爆。

不只是民眾被吸引,還有許多網紅、KOL跟進「預言分析」、「科學破解」、「靈異解碼」等內容。預言已經不只是災難,它變成一種創作素材,一種自媒體武器。

為什麼人們更願相信「災難即將來臨」?

心理學家黃奕辰博士指出,0705現象背後反映的是一種「不確定性焦慮」:

「比起相信什麼事都不會發生,人們更容易相信"壞事快來了",因為這讓他們有理由準備、有行動感、有掌控感。」

這是一種集體自我催眠,不僅是對未來不安的反映,也是對平淡生活的逃避。因為與其接受「每天都一樣的日常」,不如相信「一切即將改變」。

從心理學角度來說,「末日想像」反而是一種社會潛意識的自我療癒。這也是為什麼即使官方一次又一次駁斥,網友仍然說:「說不定這次就真的中了。」

如果0705什麼都沒發生,我們該留下什麼?

假設7月5日平安度過,不論凌晨是否有人直播天空、或是有人蹲點東海岸,當一切如常,我們該怎麼看待這次的恐慌與倒數?

這場「虛驚」是否有其意義?

筆者發現,雖然0705沒有科學根據,但它卻讓許多家庭開始準備緊急避難包,也讓年輕族群第一次認真查詢避難地圖。

「如果預言能促使民眾行動,那它不是一場完全沒意義的事。」

不少老師也藉機在學校舉辦防災課程,讓學生模擬地震應對、準備「家庭聯絡卡」。這些原本被認為「老套」的教育,如今因為一則漫畫預言而被年輕人重新重視。

預言事件揭示的媒體素養課題:
  • 資訊查證能力薄弱:多數人轉傳消息時未看過龍樹諒原作。

  • 對「時間、地點、權威語言」的過度信任。

  • 偏好情緒強烈、戲劇化敘事,忽視專業科學聲音。

這些問題,正是0705事件後值得社會集體檢討的媒體素養課題。

所以,即使什麼事都沒發生——

我們或許仍然能留下更高的災難意識、更敏銳的查證能力,和一次共同面對恐懼的經驗。畢竟,預言可怕的不是它成真,而是我們在未準備時發生真正的災難。願世界和我們能平安度過0705!

以上僅供參考與資訊分享之用,想快速了解更多資訊,透過 AIMochi 筆記工具,幫我們從海量資料中,梳理出關鍵資訊,讓我們精準掌握重要訊息!

馬上開始使用AIMoc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