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Mochi | 遇到「隨機傷人/隨機殺人」:AI筆記街角突如其來危險發生時,你可以做的 12 件事
遇到「隨機傷人/隨機殺人」:AI筆記街角突如其來危險發生時,你可以做的 12 件事

遇到「隨機傷人/隨機殺人」:AI筆記街角突如其來危險發生時,你可以做的 12 件事

與朋友走出超商,轉角處一名陌生人突然拔刀亂砍,周遭一陣驚呼。丁小姐本能地往前跑了一步,卻看到前方是一堵牆;她立刻與朋友轉身回到超商內,找店家求救;另一位阿伯試圖攔阻,結果被推擠中受傷。這些瞬間的選擇,決定了誰能活下來、誰需要急救。

真實事件與研究都顯示,突發暴力事件無法完全預防,但有方法能把生還機率提高——關鍵在於事前準備與當下的判斷。本文透過 AIMochi 筆記工具,整理多方公開數據與報導,探索在遇到緊急危險時,該如何應對與自保的注意事項。

先建立心智模型:三個核心原則(認知、逃離、協助)

在任何突發暴力事件,先把心智放在三個模型上:

  1. 認知(Situational Awareness):小心周遭環境,快速辨識危險來源、出入口與人流方向。

  2. 逃離(Run / Evacuate):若有安全逃生路線,優先選擇離開現場。

  3. 最後防線(Hide / Fight):若無法逃離,找能封鎖視線與路徑的藏身處;在被迫近距離攻擊且生命受重大威脅時,採取果斷自衛或集體制止。

FBI 與多國應變教材建議的 Run-Hide-Fight,就是此三步驟的簡化版本;同時也有學者提醒,這類模型雖有用,但不能把所有責任推給受害者,環境與警力到位同樣重要。 

事前準備:把「小習慣」變成救命習慣(6 招)

  1. 心理預演(Mental Rehearsal):日常當中,想像與模擬自己在幾種常去的場域(捷運、商場、餐廳、夜路)會怎麼逃生或藏身,建立反射動作。

  2. 觀察三點法:注意主要出口、人群密度與可能的「死角」。習慣在入場後迅速找到最近 2 條出路。

  3. 隨身小物(防禦/求救):例如:隨身攜帶可伸縮雨傘、哨子、行動電源(充當照明與發聲)、手機快捷聯絡人(警察、家人)、便於施救的簡易急救包。注意:攜帶物品要合法且不增加被誤認為威脅的安全物品。

  4. 組織默契:與同伴出門時事先約定逃生集合地點與求救訊號(例如連續三聲哨子代表「危險」)。

  5. 學會基本止血與 CPR:在警力抵達前,民間急救可顯著降低死亡率。

  6. 了解當地通報機制:若在台灣,熟記 110(警方)、119(消防救護)並知曉捷運站內的緊急按鈕或服務台位置。

現場應對:分情境的操作手冊(最重要的 4 招)

(A)街道與開放空間:立即評估「可跑」或「不可跑」。若能向人多處或車流方向快速離開,優先跑;大聲呼救並指向安全路線以吸引路人注意,避開死巷與窄巷。

(B)捷運 / 公車 / 狹小空間:空間侷促時,先尋找可上鎖或可阻隔的車門、車廂角落。若有人被攻擊,遠距離拋擲物品可能分散注意力,但易造成傷害,謹慎使用;若能集體合力制止、將兇器打落則更有效(但風險高)。警方提供的建議強調以繞圓形閃避與以側身退後以免跌倒。

(C)商場 / 人群聚集:不要立刻躲進密閉後台,選擇人流多與通道寬敞處;若在樓梯附近,迅速向外層疏散。若有大型玻璃走廊,避免靠近易碎物。

(D)當你被攻擊或近距離威脅:若生命受嚴重立即威脅且無退路,採取攻擊對方弱點(眼、下顎、喉、膝蓋)或集中力量奪取武器;使用隨手物品(包包、手機、報紙、傘)作為臨時盾牌或棍棒。CISA 對利器攻擊的注意文件強調場地安全與警覺,但同時建議訓練與裝備以降低風險。記住:任何反擊都有高風險,只有在「逼不得已」時才採取。 

事後處置:救援、通報與心理復原

  1. 儘速通報:確保自己安全後,第一時間通知警消,告知精確位置、攻擊者人數、是否持械、受傷人數與你的位置。警方到達前,嘗試協助分流或指引其他逃生者到安全處。

  2. 現場急救:優先止血(直接壓迫傷口)、保持呼吸道通暢、處理休克跡象。若不會做,尋求周圍會急救的人協助。

  3. 現場保全證據:在確保安全的情況下,保留現場照片或錄影可協助偵辦,但不要阻礙救援或自置險境。

  4. 心理支持:遭遇暴力事件後,倖存者常有創傷壓力反應。尋求家人、專業心理諮商或社工支持,必要時向醫療機構或社會局求助。司法研究也指出,社會及醫政通報機制在預防再犯上扮演關鍵。

社區與制度面的長期防治(預防勝於治療)

單一個體的「應變技巧」並不能完全消弭問題。研究與政策建議包括:加強精神健康通報與追蹤、社區巡守與夜間照明改善、學校與公共場所的安全演練、以及早期發現疑似高風險人士的跨機關介入。台灣相關研究強調跨部會整合(衛生、社政、警政)與強化巡查通報機制,是降低隨機暴力再發的重要方向。 

常見誤區(別讓錯誤觀念害了你)

  1. 「我會冷靜」:面對突發暴力,人會恐慌與麻痺,心理預演重要且適當地保持冷靜。

  2. 「一定要英雄式攔阻」:攔阻有時能救人,但非專業者冒然上前可能造成更多傷害;集體合力或找可利用物件才是較安全選項。

  3. 「求助只能等警察」:鄰近民眾的即時急救(如止血)與協助疏散,常能在警力抵達前救命;同時要避免造成更大混亂。

結語:在不確定中把握確定的準備

隨機傷人與殺人事件無法完全預防,但你可以把「能控制的小事」做得更好:提升覺察、建立逃生默契、學會急救、並參與社區防護。政府、醫療與司法的制度強化也不可或缺——只有個人與制度雙向努力,才能把不幸的機率降到最低。最後,願每一個轉角,你都能把恐懼變成多一個選擇,讓更多人走過夜路仍能回家。 

以上資訊僅供分享與參考之用,請自行保留獨立判斷。若想快速了解更多資訊,善用 AIMochi 筆記工具,幫我們從海量資料中,梳理出關鍵資訊,讓我們精準掌握重要訊息!

馬上開始使用AIMoc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