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知名藝人爆出緊急送醫住院,被查出罹患白血病,也常被稱為「血癌」。這是造血系統的一類惡性腫瘤,主要是造血干細胞或祖細胞在分化或凋亡機轉異常時,演變成不正常細胞並擴散至血液與骨髓,抑制正常血球生成。症狀往往包括貧血、出血、反覆感染、疲倦、骨痛與肝脾腫大等。看起來嚴重,但醫學進步已讓許多類型白血病轉為可控制甚至可治癒的疾病(例如兒童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治癒率可高達 60–90%)。在台灣,白血病仍居癌症死亡與發生率前十大,但並非絕症。筆者透過 AIMochi 筆記工具,整理多方公開資訊和最新相關報導內容,一起來探索血癌的危機!
在人們普遍熟悉的疾病名單中,血癌(白血病)像一把隱形的利刃,悄悄威脅著生命的根基。它並非憑空出現,而是多種風險因子交織和潛藏的結果。
環境與菸害暴露
有研究指出,抽菸會增加罹患白血病(特別是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的風險。根據2025年的最新流行病學研究,吸菸者每日吸超過20支且持續吸菸超過10年以上的人,罹患AML的風險會提高約1.5到2倍。此外,美國癌症協會(ACS)也將吸菸列為少數已確認與白血病有因果關係的環境因子之一。菸草中的致癌化學物質,尤其是「苯(Benzene)」,會直接損傷骨髓細胞中的DNA,導致基因突變並干擾免疫系統,使異常的血球細胞更容易增殖,從而引發白血病。這種基因損傷和免疫抑制作用,加上氧化壓力的累積,形成了白血病發生的重要機制。
輻射暴露
不只是化學物質,輻射也是白血病的重要元兇。1990年代車諾比核災發生後,災區居民的白血病病例激增,這是輻射如何透過破壞骨髓中造血細胞DNA,導致癌變的典型例證。當前在臨床放療與核能事故中,高劑量輻射暴露仍被確認為白血病的重要誘發因素。而常見的X光檢查過度使用,也值得警惕其長期累積的輻射傷害。
既往治療歷史
癌症患者張女士,在完成乳癌的化療與放療後,半年內開始出現不尋常的疲倦與出血症狀。醫師診斷她罹患「繼發性白血病」,即先前治療所導致造血幹細胞受損,演變成新的血癌。這種情況雖不常見,但在接受過甲基類化療藥物或放療的患者中發病率明顯上升,反映醫學治療中必須面對的二次風險。
遺傳與體質易感性
血癌並非完全由外在環境決定,一部分患者的家族中有多名成員患病,科學家發現其中與基因變異有重要關聯。唐氏症候群等染色體異常使患病機率顯著增加。最新的研究進一步揭示,部分白血病亞型攜帶特定基因突變,如FLT3和BCR-ABL基因異常,成為白血病惡化關鍵推手。這些基因異常讓某些體質的人如履薄冰,一旦外部環境觸發,罹病機率陡升。
病毒感染
特定病毒(如 EB 病毒、HTLV‑I)可能干擾造血機制,極少見但為研究焦點。
其他因素
DNA 修復機制作業失衡、自由基損傷累積,都有可能引發癌變。
曾有一位在染料工廠工作的張先生,長期暴露於苯與甲苯等有害化學溶劑中。這些看似無害且無色無味的溶劑,實際上對骨髓造血細胞DNA有著明顯破壞作用。根據台灣癌症知識館及健康2.0的資料指出,苯類化學物質與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具有高度相關性,暴露時間和濃度越高,病發風險越大。
此外,過度接受放射線檢查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孕婦尤其需避免X光照射,因為對胎兒造血細胞的輻射損傷可能提高發病風險。放射治療及核能事故等高劑量輻射暴露,更是促發血癌的重要誘因。台灣民眾應避免不必要的輻射暴露,尤其在醫療檢查時應嚴格遵守醫療指引。
營養學研究強調,良好的免疫系統是抵抗癌症的關鍵。根據2025年癌症知識館與台灣癌症基金會的最新指南,飲食應多元且均衡,包含多樣的蔬菜水果、豆類、乳製品與瘦肉,並以全穀類作為主食來源。這樣的飲食模式可補充足夠的維生素、抗氧化物與蛋白質,有助於維持骨髓造血系統的健康與免疫力。
避免過度依賴加工食品和偏食亦是不可忽視的重點。加工食品中的添加劑和致癌物可能對身體帶來慢性損害,增加癌症風險。
身為職場白領,長時間壓力與熬夜常常讓人感覺體力不支。心理與生理健康專家建議,規律的運動不僅促進血液循環,也能提升免疫細胞活性,預防癌症。穩定作息,避免過度疲勞及熬夜,能幫助身體修復DNA損傷,降低因慢性壓力及免疫力下降引起血癌的機率。
有家族血癌病史的王先生,每年堅持做血液檢查及相關篩檢。台灣醫療體系推崇的定期健康檢查策略,特別針對有血液癌症家族史或可能職業暴露者,應積極安排血液常規檢查,必要時進一步做骨髓穿刺確診。早期發現異常血球變化,有助於盡早介入治療,顯著提升存活率。
血癌雖然聽來可怕,但在現代醫療與知識普及下,它並非不可逆的恐懼。透過了解成因、認識症狀與落實生活中每一項簡單預防行動,我們可以大大降低它的威脅。保持規律生活,養成運動的好習慣,幫助我們遠離疾病,身體更健康。
以上僅供參考與資訊分享之用,想快速了解更多資訊,透過 AIMochi 筆記工具,幫我們從海量資料中,梳理出關鍵資訊,讓我們精準掌握重要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