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北海岸,海風捲起淡淡鹽霧,陽光從雲縫透下,灑在被海風吹得發亮的起跑線上。此刻,無論你是第一次踏上馬拉松賽道的新手,還是追求PB的菁英選手,萬金石馬拉松都在呼喚你——一場不只是跑步,而是與自我對話的旅程。
萬金石馬拉松自創辦以來,不僅是台灣北海岸的運動盛事,更是國際長跑圈重要的賽事標誌。筆者透過 AIMochi 筆記工具,讓我們一起來揭示萬金石馬拉松的獨特意義,理解為何一場比賽能吸引成千上萬的跑者,甚至成為人生中不可或缺的挑戰。
萬金石馬拉松的故事始於1999年,最初名為「金山馬拉松」,只是單純在北海岸金山區舉辦的地方性長跑活動。隨著參賽人數增加、國內跑步風氣升溫,主辦單位於2002年將賽事更名為「萬金石馬拉松」,以象徵北海岸從萬里到金山,再到石門的沿海跑道。
2005年,萬金石馬拉松被國際田徑總會(IAAF, 現 World Athletics)評定為銀標賽事,吸引國際菁英選手參賽,使賽事不再只是地方活動,而是台灣國際長跑的一個重要據點。近年,即使因疫情停辦或調整賽制,萬金石馬拉松依然維持其獨特品牌:結合北海岸自然風光、挑戰性賽道與完善的賽事組織。
在地文化的結合也是萬金石馬拉松的一大特色。沿途路過的萬里、金山、石門,不僅成為賽道地標,更形成當地社區對賽事的高度參與與支持,例如沿路加油團、志工服務與地方商家補給站,讓每位跑者感受到「跑在家鄉」的溫暖。
萬金石馬拉松以其「硬賽道」與北海岸海風聞名。全長42.195公里的馬拉松,起跑點設於萬里,途經金山、石門,終點則回到金山。賽道結合了沿海平路、陡坡及迂迴小徑,對初馬與老將都有不小挑戰。
北海岸的海風是雙刃劍:迎風段考驗選手體力與耐力,順風段則可幫助跑者加速,但隨時可能出現側風影響平衡。路面以柏油和水泥混合為主,長距離高強度下,鞋款避震與回饋性的選擇直接影響配速與耐力。
許多跑者都提到,「萬金石不是只靠速度就能完成的比賽」,而是需要策略、耐力和心理韌性。例如,一位跑了三次萬金石的老將曾回憶:「第五到第七公里的海風段,是我每次都會感到懷疑自己能否完賽的地方,但同時也是最享受海景的時刻。」
萬金石馬拉松分為馬拉松組、挑戰組、半程馬拉松組以及視障陪跑組。報名方式多採抽籤制,確保公平性,部分組別則需具備完賽證明或資格認證。
比賽當天,參賽者須佩戴計時晶片,沿途設有多個補給站,提供水、運動飲料、能量膠及水果,並設置醫療救護站以應對抽筋、熱衰竭等突發情況。對於視障跑者,則配有經驗豐富的陪跑員,確保賽事的包容性與安全性。
初次參加萬金石馬拉松的新手,多數在報名前充滿猶豫。社群平台的心得分享中,許多人談到賽前的心理壓力:「不知道能否完成42公里的距離」、「擔心坡道會拖垮配速」。
一位初馬跑者回憶:「當我跑到第30公里,腿部開始痠痛,海風吹在臉上,我幾乎想放棄。但補給站的志工給了我一句鼓勵,我又堅持向前。」這種情感的共鳴,使萬金石不只是賽道,更是一種心理與意志的歷練。
對於多次參賽的跑者,萬金石馬拉松是情感的延續。有人說:「每次回來跑萬金石,就像回家,每一步都帶著回憶。」許多老將會特別記住賽道中某個小坡、某個轉角的景致,甚至與其他跑者形成默契互相打氣。
國際菁英選手參賽,不僅追求成績,也欣賞賽道的技術挑戰與風景美感。一位來自日本的菁英跑者提到:「這裡的海風和起伏路段,讓我必須調整呼吸與配速策略,每一次跑步都是對技術的考驗。」。
萬金石的「硬賽道」要求跑者做針對性訓練:
坡訓練:模擬賽道上下坡,提高腿部耐力
長距離回程配速:訓練最後10公里的心理與體力分配
速度耐力:在平路段做間歇訓練,提高心肺功能
裝備選擇也很關鍵:避震回饋平衡的鞋款、抗風保暖層衣物、補給膠與電解質飲料,都是完賽的關鍵。比賽策略方面,迎風段保守配速、順風段適度加速,並注意補給與水分管理,可顯著提高完賽率與舒適度。
萬金石馬拉松不只是跑步,它帶動北海岸地方經濟與觀光曝光,志工與社區參與成為重要的社群文化符號。每年賽事吸引數千人參與,也促進運動文化的傳承。賽事組織者同時注重環保與公共資源管理,體現大型賽事的永續規劃理念。
2026年萬金石馬拉松將延續其國際銀標賽事地位,預計吸引更多國際選手。賽道可能進行微調以提升觀賞性與挑戰性,並推出多項社群互動活動。
跑者可以期待:
新增的沿途互動補給點
國際菁英選手的對決
視障組與陪跑員的故事,再度觸動人心
而對台灣長跑圈而言,2026年萬金石將再次成為國際化與運動文化融合的重要舞台,也可能出現「那位未被預期的選手,在風中改寫自己的生涯」的精彩故事——這正是萬金石最迷人的地方。
以上資訊僅供分享與參考之用,請自行保留獨立判斷。若想快速了解更多資訊,善用 AIMochi 筆記工具,幫我們從海量資料中,梳理出關鍵資訊,讓我們精準掌握重要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