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二日清晨,美國勞工統計局公布了七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數據,表面看似穩定,整體年增率為 2.7%,與六月持平。然而,深入數據可見,核心 CPI(剔除食品與能源的通膨指標)從 2.9% 直上 3.1%,創下五個月新高。
這一數字對普通民眾來說或許微不足道,但對聯準會(Fed)與投資機構而言,卻是警示訊號:核心物價的上揚,意味著美國經濟正承受隱性壓力,而這壓力與近期川普政府的高額關稅政策密切相關。
在街頭商店與零售市場,價格悄然上升,雖不如新聞標題般驚人,但卻真實影響了消費者的錢包。這是一種「慢性通膨」現象,像暗流般潛伏在美國經濟之下。筆者透過 AIMochi 筆記工具,整理多方公開資訊和最新相關報導內容,一起來解析美國經濟的最新狀況!
勞工統計局數據揭示七月通膨結構的微妙變化:
二手車與卡車價格月增 0.5%,年增 4.8%。新車價格持平,但二手車市場供應受限、需求回升,帶動價格上揚。
醫療服務年增 4.3%,涵蓋醫師費用、醫療保險與醫院收費,是核心 CPI 主要推手。
航空票價單月漲幅 4%,反映夏季旅遊旺季與燃料成本變化。
家具與家用品年增 7.6%,關稅和物流成本上升直接推高價格。
對比之下,能源類別仍呈下跌趨勢:
汽油年降 9.5%
整體能源年降 1.6%
能源價格下跌像一層「價格薄冰」,暫時壓制了整體 CPI,但這層保護脆弱,稍有波動,核心通膨將全面顯現。
川普政府的關稅政策並非曇花一現,而是以階段性、針對性方式加碼。高盛投資銀行( Goldman Sachs )的研究顯示,至六月底,消費者僅承受約 22% 的關稅成本,其餘由進口商、批發商與零售商自行吸收。然而,這種吸收是有限的。這意味著核心通膨的上揚只是初步反映,更多壓力尚未釋放。該行預估,到十月時,關稅轉嫁比例將攀升至 67%,未來極有可能大部分關稅壓力將直接反映在零售價格上。
這種遞延效應使得七月核心通膨的上揚看起來「尚可接受」,但事實上只是第一波。傢俱、電器、進口電子產品等品類價格已開始攀升,而在未來數月,衣物、玩具甚至食品原料價格也可能受到波及。
川普陣營高層曾多次聲稱「沒有任何關稅造成通膨的證據」。但核心 CPI 的攀升,以及關稅涵蓋品項的逐步擴張,正逐步推翻這個說法。根據歷史經驗顯示,貿易政策與關稅的物價傳導效應通常有滯後性,市場難以即時反應與消化。
在宏觀經濟的敘事中,能源價格往往扮演「遮羞布」的角色。當油價下跌時,整體 CPI 往往隨之回落,即使其他商品與服務價格持續上揚。
七月的數據正是如此:能源類別的下降幫助平抑了整體通膨。然而,這種壓抑作用是脆弱的。若地緣政治衝突或供應鏈中斷推升油價,這層保護膜將瞬間破裂,讓整體通膨與核心通膨雙雙走高。
摩根大通分析指出,油價若上漲 10%,整體 CPI 可能立即上揚 0.3–0.5 個百分點。換言之,表面上的「穩定通膨」並非真正穩定,而是一個暫時掩蓋的訊號。這意味著即使短期內通膨數據看似穩定,也必須為能源市場的反彈留出風險緩衝。
市場對聯準會九月降息的預期已達高點。股市表現印證了投資人的樂觀:標普 500 與納斯達克指數在數據公布當天雙雙創下歷史新高。然而,經濟學界對降息的呼聲卻並不一致。
支持降息派認為,就業增速放緩、能源價格走低,加上製造業訂單疲弱,是適度降息刺激經濟的最佳時機。
謹慎派則提醒,核心通膨的攀升與關稅滲透效應尚未完全顯現,若貿然降息,可能導致通膨重新走高,迫使未來再度收緊政策。
Oxford Economics 預測,如果關稅轉嫁速度如預期發生,核心 CPI 到年底可能攀升至 3.8%,這將迫使 Fed 延後降息甚至再度考慮升息。
川普政府不僅將關稅視為貿易談判籌碼,也將其作為財政收入來源。根據財政部數據,從四月至六月,關稅收入約 640 億美元,全年可能達到 3,000 億美元。然而,這些收入的背後,是企業與消費者日益沉重的成本負擔。
這種政策模式帶有強烈的政治訊號——「美國製造」將獲得優先保護,但同時也意味著美國消費者可能在超市與商場裡,為這種保護付出更多代價。
七月核心 CPI 的上揚只是序曲。能源市場的波動、關稅的全面轉嫁、消費者信心的變化,以及聯準會的政策選擇,將共同塑造接下來的經濟走向。
若能源價格反彈,核心通膨持續攀升,Fed 將被迫在抑制通膨與支撐經濟之間做出艱難抉擇。相反,如果能源繼續走低、企業成功吸收更多成本,那麼溫和的降息週期或許能順利啟動。
然而,歷史一次次告訴我們,經濟走勢往往不是線性發展,而更像是一條蜿蜒的河流——有時平靜,有時暗流洶湧。當下的美國經濟,正行進在這條河流的轉折點,而我們只能屏息觀望,等待下一個浪頭的到來。
以上資訊僅供分享與參考之用,請自行保留獨立判斷。若想快速了解更多資訊,善用 AIMochi 筆記工具,幫我們從海量資料中,梳理出關鍵資訊,讓我們精準掌握重要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