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點,身為美國公民的瑪麗亞(化名)看著空白的銀行帳戶截圖,手機上顯示她的公務員工號與「例行出勤」通知。雖然她隸屬於聯邦機構的機場安檢線,但本週她和同事被告知必須繼續上班——卻不會在下周的薪資單上看到任何金額。
她不是個案:從交通安全到空中管制,再到國家博物館的清潔人員,許多人在「仍需上班但無薪」與「暫時停工(furlough)」之間被迫選擇。這種即時的家庭現實,正是美國政府停擺最直接也最人性化的影響。本文透過 AIMochi 筆記工具,整理多方公開數據與報導,探討美國政府關門對美國內政與經濟的影響!
在美國的政治制度中,當國會未能通過必要的撥款法案,部分聯邦機構就會因「無法取得新一財年經費」而暫停部分或全部活動。依據相關規定,部分被視為“essential”(關鍵任務)的人員需無償繼續工作;另一些則被 furlough(休假但不領薪)。
這並非像私人企業的罷工,而是法律與預算程序的直接結果。許多選民把目光放在華盛頓的政治攻防,但被忽視的是,停擺把政府日常運作的「隱形成本」直接轉嫁到勞動者、供應商與使用者身上。
必須上班但暫時無薪的聯邦員工(excepted employees):空中交通管制員、TSA 安檢人員、聯邦執法人員等。雖保持運作,但在下一個發薪日之前,他們面臨生活成本壓力與心理焦慮。若停擺延長,罷工風險或「病假率上升」會加劇服務中斷。近期報導顯示,空中交通與 TSA 的人員已出現請病假的情形,導致航班延誤與服務瓶頸。
被暫時停工(furlough)的聯邦員工:雖然大多數過去停擺結束後會獲得補發薪資(back pay),但政策不確定、政治檯面上出現法律解讀分歧,使得員工無法安心等待。白宮 OMB 的最新立場在媒體報導中也引起爭議,讓不少員工對「是否一定會拿到補發」感到擔憂。這種不確定性會讓家庭短期財務壓力急速上升。
數十萬聯邦承包商與供應鏈小商家:承包商通常在停擺期間不受法律保障,且停工或延遲付款會立刻吞噬薄利的中小企業現金流。清潔工、博物館導覽員、保全、外包餐飲、IT 服務商等,是被忽略但受創深的群體。地方社區因此也會受到次級打擊。
依賴政府服務的弱勢族群:例如某些社會安全方案、移民案件審理、食品檢驗等因人力縮減而延遲,短期內可能影響食品安全、福利發放與移民案件處理速度。過去停擺也曾造成 FDA 新藥和醫療器械例行檢查停擺等問題,增加公共衛生風險。
旅遊與航空旅客、小型地方經濟:機場延誤、國家公園關閉、簽證延誤,會在旺季與重大節假日前放大經濟衝擊。近期報導指出,空中管制與機場人力減少已造成部分航班延誤與取消,進一步衝擊航空公司與旅遊業者。
國會預算辦公室(CBO)以及其他研究機構在歷次停擺中估算短期與中期成本。CBO 的最新評估指出,停擺每天會造成大量薪資與產出損失(含 furlough 員工與被迫停工的項目),且如果長期拖延,會使得經濟活動降低、消費者與企業信心受損,進而壓縮未來的 GDP 成長。
保守估計,若有數十萬人被 furlough,每日直接的工資與生產損失可能達數億美元;另有智庫估算,每日直接薪資損失與行政成本合計可達數百萬到數億美元不等,且有連鎖傳導效果。
停擺之所以能在短期內放大經濟傷害,有幾個關鍵機制:
現金流中斷:無論是被迫上班無薪或承包商停工,短期內消費能力下降,餐飲、零售、短期租賃市場立刻感受衝擊。
服務中斷的外部性:例如航班延誤會影響商務行程、供應鏈時程、觀光行程;食品與藥品檢查延後可能造成商業合規成本上升。
信心與預期效應:企業面對政策不確定會延後投資與招聘,金融市場對相關部門與債務風險的重新評估也會改變資金成本。
勞動市場摩擦:若基層聯邦工作者長期得不到補償,會增加人才流失風險,導致政府運作的長期結構性弱化。
一般印象中,過去停擺結束後被 furlough 的公務員會拿到「補發薪資」。但本輪停擺爆發的法律與政治論戰,讓這個傳統承諾出現裂痕:白宮 OMB 的說法與過去行政單位的解讀出現差異,是否「自動補發」成為立法與行政攻防的焦點。
若未來國會在解決方案中不撥款或限定條件,會把原本期待以安撫情緒的「補發」變成談判籌碼,進一步放大人們的不安。這種法律解讀的變動,實際會影響到家庭財務與社會信任。
短期內,股市會把停擺視為政治風險的一部分,資金可能流向避險資產,例如:近期黃金價格升破每盎司4000美元。若停擺延長,影響會從行政成本延伸至實體經濟:消費萎縮、旅遊業者季節性損失、承包商倒閉潮、以及政府延後或取消的合同會讓私人部門也調整預算與人力配置。CBO 與多個智庫均警告:停擺若持續,將對該財年經濟成長造成可觀拖累。
停擺不僅是經濟數字與航班的問題,也是一場信任危機。被迫忍受無薪工作的基層員工與受到延誤或取消影響的民眾,會把怒氣與不滿指向政治人物與制度。
久而久之,若政府在危機處理上顯得冷漠或計算政治利益,會侵蝕公民對公共制度的認同,增加社會分裂風險。這種政治信任的侵蝕,常比直接的經濟損失更難修復。
停擺第七天,看似短暫,但它揭露出一組脆弱的連結:政治決策、行政程序、勞動者的生計、以及地方經濟的彈性。下一波真正被動搖的,也許不是單一的航班或一個博物館的關閉,而是人們對「政府能否在危機時刻保護他們」的長期信念。
當局若只把焦點放在短期勝敗而忽略制度修補,下次的代價只會更高。未來數日內,若停擺未解,筆者將持續關注(1)聯邦員工與承包商的補助與動向;(2)CBO 與主要智庫的最新經濟估算;(3)交通與食品安全等關鍵部門的運作警訊。這些都會決定,這場看似暫時的政治僵局,將如何在美國社會的日常中留下長長的痕跡。
以上資訊僅供分享與參考之用,請自行保留獨立判斷。若想快速了解更多資訊,善用 AIMochi 筆記工具,幫我們從海量資料中,梳理出關鍵資訊,讓我們精準掌握重要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