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穆迪(Moody's)將美國國債評級從最高的AAA下調至AA1,這是繼標準普爾和惠譽之後,第三家主要評級機構對美國信用評級進行下調。 穆迪指出,評級下調的主要原因包括:
持續擴大的財政赤字:美國政府多年來的財政赤字導致聯邦債務急劇上升。
利息支出的增加:隨著利率上升,政府債務的利息支付也隨之增加,對預算構成壓力。
政治僵局:國會未能就減少赤字和控制債務的措施達成一致,增加了財政政策的不確定性。
根據彼得森基金會的數據,2024年美國政府的利息支出達到創紀錄的1.2萬億美元,超過了國防和醫療保健等主要支出項目。 這一趨勢預計將在未來幾年持續,對政府的財政狀況構成挑戰。筆者透過 AIMochi 筆記工具,整理多方資訊,快速精準的找出關鍵重點,分析美債評級下調帶來的影響。
穆迪的評級下調後,美國30年期國債的殖利率突破5%大關,達到自2023年以來的最高水準。殖利率的上升意味著債券價格下跌,顯示出投資人急於拋售長期美債、要求更高的報酬來對沖風險。這種情況反映出市場對美國政府未來償債能力的信心正在動搖。
與此同時,美國三大指數之一的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單日重挫超過800點,是2025年以來最大單日跌幅之一。科技股和金融股首當其衝,因為它們對利率環境極為敏感。市場不僅擔心評級下調的象徵意義,更焦慮於這背後揭露的財政結構性問題──包括政府支出無上限的擴張、赤字惡化及政治體系對於債務管理的無效治理。
投資者心理:信心崩解的連鎖反應
評級下調引發的,不只是投資組合的技術性調整,更深層次的是市場信心的動搖。美國國債長期以來被譽為「全世界最安全的資產」,被視為全球資本市場的基石。然而當這樣的基石被評級機構貼上「非最高等級」的標籤後,機構投資者必須重新評估風險配置,甚至可能依照內部風控條款大規模調整投資部位。
根據國際清算銀行(BIS)的研究,全球大約60兆美元的資產配置中,與美國國債的價格波動高度關聯。一旦這類資產的信用質疑升高,將連鎖影響到:
全球央行的儲備資產策略
保險公司和退休基金的風險容忍度
新興市場對美債的持有意願與貨幣穩定性
當美國國債評級下降後,國際市場上對美國政府債券的風險溢酬要求上升,這意味著政府未來每一次發債,都得支付更高的利息。這將進一步推升聯邦年度利息支出。
根據彼得森基金會2025年資料,美國年度利息支出已經超過1.2兆美元,未來若殖利率繼續上升,到2030年,利息支出恐超過整體政府稅收的15%以上,也就是每6美元的稅收,就要拿出1美元來還利息。這樣的趨勢若不加以遏止,將形成財政「惡性循環」。評級下調,政府發債利率上升,利息支出擴大,赤字擴大及債務比重升高,所以投資者進一步要求更高利率。
美國評級下調也引發多國對於「去美元化」的再評估。以中國與俄羅斯為首的部分國家,早已在嘗試將外匯儲備多元化,轉向黃金或歐元、人民幣等替代性資產。評級下調更成為此趨勢的催化劑。
此外,國際貨幣基金(IMF)與世界銀行也密切關注此一變化,因為多數新興市場的主權債券發行與償還計價都與美元和美國債券市場掛鉤。評級下調將提高其融資成本,進一步加劇全球金融脆弱性。
長期以來,「60%股票 + 40%債券」的傳統資產配置策略被奉為資產管理界的黃金法則(Golden Rule),其設計目的是讓股債之間呈現負相關性:當股市下跌時,債券能提供穩定收益與防禦性,平衡整體資產波動。
從1980年代開始的長期降息週期,讓債券價格持續走高,投資人不僅獲得穩定利息收入,更因資本利得使得債券成為抗震良品。這段期間,美國10年期公債殖利率從15%以上一路下滑至2020年的0.5%左右,推動債券價格上漲。
美國金融研究公司Morningstar指出,在1980到2020年間,60/40資產組合年均報酬超過9%,波動風險亦遠低於全股票配置,成為退休基金與保守型投資人首選。
然而,近年來的市場環境對這一策略提出了挑戰:
2022年,全球60/40投資組合的回報率下降約16%,是自1937年以來最差的表現之一。
高通膨與利率上升導致債券價格下跌,削弱了債券在投資組合中的避險功能。
股票與債券之間的相關性增加,使得兩者在市場波動時同時下跌,降低了分散風險的效果。
這些因素使得投資者需要重新考慮資產配置策略,以應對新的市場挑戰。
通膨對債券投資的影響
通貨膨脹對債券投資者構成了實質性的風險:
固定收益的債券在通膨環境下,其實際購買力下降,投資者實際上蒙受損失。
長期國債的收益率上升,導致債券價格下跌,投資者面臨資本損失。
債券ETF,如Vanguard Total Bond Market ETF(BND)和iShares 20+ Year Treasury Bond ETF(TLT),在利率上升期間表現不佳,價格下跌。
因此,投資者需要尋找能夠對抗通膨的投資工具,以保護資產的實際價值。
穆迪對美國國債的降級雖然是一項評價動作,但它象徵著一項長期潛在風險的顯性化。從殖利率飆升到股市劇烈波動,從信心危機到借貸成本上升,這場評級下調不只是一次「通知」,而是一場深層結構的金融預警。未來若無有效的財政整頓與政治共識形成,這場危機可能不會是結束,而只是開始。
想快速了解更多資訊,透過 AIMochi 筆記工具,幫我們從海量資料中,梳理出關鍵資訊,讓我們精準掌握重要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