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個民主制度的「供應鏈」——也就是年度預算流程——卡住時,影響的不僅是冷冰冰的數字,而是街頭的航班、食品補助的發放、以及成千上萬家庭的日常。2025 年的這次停擺從 10 月 1 日開始,從程序性的僵持演變成 43 天的歷史紀錄。
在外界看來,政治是幕後推手,但在幕前,人們感受到的是時間與生活的被壓縮。最終,國會在 11 月中旬通過一項臨時融資法案,總統簽署後政府重新開放,但有許多未完成的議題留在桌上,特別是 ACA 補助的去留。筆者透過 AIMochi 筆記工具,來解析這次美國政府「關門」的始末!
美國聯邦政府依賴國會通過年度撥款來支付薪資與運作。若新的財年(每年10月1日)前無法通過相關預算或臨時撥款(Continuing Resolution, CR),政府便會進入「停擺」:非必要的聯邦員工被迫休無薪假,許多公共服務暫停或縮減。
這不是抽象的憲法條文,而是每天可見的服務中斷:博物館關門、國家公園封閉、簽證申辦暖機、機場人力短缺導致航班調整。這次停擺的長度、擴散範圍與社會影響,使其不再只是程序性事件,而成為全國關注的公共議題。
10月1日:新財年開始,國會未能通過完整預算或延長 CR,聯邦部分單位開始停擺。
10月中旬至11月初:雙方在 ACA 補助(平價醫療法案中的稅收抵免)與 SNAP(糧食補助)等敏感議題上互不讓步,談判多次破局。
整個停擺期間:數十萬至近百萬名聯邦員工受影響,航班、食品銀行需求與政府服務中斷成為日常新聞。
11月上旬:參議院內部談判破冰,部分議員跨黨派促成臨時融資文本;數名民主黨參議員決定在關鍵投票中倒向妥協方案。
11月12日左右:眾議院通過法案,總統在當日簽署,政府正式恢復運作,臨時經費延至 1 月 30 日,但 ACA 補助延長未納入。
ACA 稅收抵免直接影響中低收入家庭的醫療保險負擔,是民主黨在談判桌上的核心要務;共和黨則將其視為財政與政策上的妥協議題,拒絕在短期撥款中納入永久或長期方案。
民主黨人採取以「重啟政府為籌碼、要求一起解決健保問題」的策略,造成多輪投票時的對峙。最終的妥協以「先重啟政府、再保證未來投票」的形式達成,但未給出具體保障,造成民主黨內部強烈不滿與政治裂痕。
協議雖然讓政府重新開門,卻在民主黨內留下了深刻傷痕:參議院領袖舒默(Schumer)反對該協議、部分基層與進步派指責黨內讓步過多。
另一方面,部分共和黨人也面臨來自保守派基層的壓力,認為妥協香菸過多或不夠堅定。簡言之,這次事件不是簡單的勝利或失敗,而是把未來幾個月的政治博弈提前放在輿論與選民檢視下。
重啟只是第一步,實務上還要面對以下挑戰:
恢復服務的優先順序:部分服務可即時恢復,另一些需數週調度人力與系統。
回溯支付與勞資協調:確保被迫無薪休假的員工能獲回溯薪資、處理因停擺而生的民事或行政案件延宕。
預算的「下一步」:如何在 1 月 30 日前就 ACA 與其他敏感撥款達成可執行方案,是雙方必須面對的時限壓力。
國際信心:長期的預算不確定性會被市場視為制度性風險,可能影響投資與美元走勢(特別若此類停擺常態化)。
制度信任:民眾對國會解決關鍵民生議題能力的疑慮將上升,對公共部門與政治體制的信任可能遭到侵蝕。
標準操作程序的改變:若未釐清程序性漏洞(例如持續靠 CR 運作),未來每逢選舉或激烈政治分歧時,停擺將成為可重複使用的政治工具。
學術研究顯示,制度性不確定性會抑制消費與投資,並加深公共政策在危機時的脆弱性——這些都是美國需要在停擺後檢討的議題。
43 天的關門,結束於一道簽名與一紙臨時法案,但留下的問題並未被一筆畫清:ACA 補助何時補上?1 月底的時限會不會再度把國會推回同一個懸崖邊?那些在停擺中受到深深創傷的公務員與弱勢家庭,能否在短時間內完全恢復?政治算計或許在媒體上輪番出場,但日常生活的裂痕需要更長的療程。
這場停擺像是一場暫時止血的手術:醫生做了必要的處置,但原發病因仍待根治。接下來幾週到幾個月,國會的每一次票決、每一場協商,都可能成為下一次「關門」的序幕或解藥——觀察者不妨把目光聚焦在 2026 年 1 月底那道新的時限上,即政府在這份法案通過後,維持現有支出水準直到 2026 年1月30日,以給國會更多時間凖備並通過完整的2026財年(FY2026)撥款法案。那裡,才是真正的下一場決戰的起點。
以上資訊僅供分享與參考之用,請自行保留獨立判斷。若想快速了解更多資訊,善用 AIMochi 筆記工具,幫我們從海量資料中,梳理出關鍵資訊,讓我們精準掌握重要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