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報導,每到年末,企業通常會做兩件事:檢視績效與調整成本。然而 2025 年的裁員潮卻與以往不同,它並不是企業景氣衰退的單純產物,而是生成式人工智慧被全面部署後的第一波衝擊。
從科技、金融到專業服務業,各種裁員公告在全球激增。研究顯示,生成式 AI 與經濟緊縮雙重作用下,企業開始重新審視整個組織結構,其中三種人力最先被放上檯面:
中階管理者──流程自動化讓管理責任被技術吸收。
入門職位──原本作為訓練新血的任務被工具取代。
可分割的例行性工作者──AI 能以更高效率完成的項目被直接外包給模型。
短期看起來,企業彷彿找到了節省成本的新途徑。然而經濟學家與管理學者提出警告:裁員不是問題的終點,而是長期人才供應斷裂的起點。
類似的警訊並非第一次出現。在 MIT 與普林斯頓過去對自動化浪潮的研究中,學者已指出「技能梯度消失」會造成整個產業在 3–7 年後面臨人才匱乏。如今,生成式 AI 加速這個過程,使原本緩慢的職涯階梯,在短短幾年內開始瓦解。筆者透過 AIMochi 筆記工具統整資料,一起來看看學者怎麼說!
報導指出,生成式人工智慧不只提升效率,更改變了工作的邏輯。
傳統的技能培養方式,從 16 萬年前的人類社會至今,始終建立在一個基本模式上:一個新手與一位專家一起處理真實的任務,在過程中累積經驗、犯錯並改善。
這是一條天然的職涯路徑:從嘗試 → 接觸困難 → 在高手協作下累積洞見 → 成為能解決複雜問題的人。
然而生成式 AI 的導入讓企業能夠以「專家速度」處理工作,大量任務不再需要新手參與。對公司而言這是提升效率;對人類勞動力而言,卻是一個龐大的結構性空洞。
麥肯錫(McKinsey)在 2024 年的勞動力研究中指出:
能透過 AI 大幅節省時間的工作,其入門職位的聘僱比例在五年內下降約 14%。
高技能職位仍然需要人類,但人才的輸送管道開始中斷。
換句話說,AI 並沒有取代頂尖人才,而是讓人類失去成為頂尖人才的踏板。
職涯梯度被切斷的最典型案例,來自醫療領域。
在 2010 年代,機器人手術逐漸普及後,有研究發現:
初階外科住院醫師在傳統四小時手術中,可參與多個關鍵步驟。
但在機器人手術中,他們的實際操作機會只剩下 10–15 分鐘。
幾年後結果非常明顯 ── 新一代外科醫師的獨立操作能力開始下降。
此問題在 2023 年後被多項醫學研究持續證實:
依賴自動化的科別,其新手醫師累積的實作經驗與 20 年前相比大幅減少。長期來看,這不僅關係到職涯發展,更關係到整個醫療體系的品質。
這正是研究者所說的:當 AI 削減了新手的參與度,就會削弱整個產業的接班能力。
企業為了節省短期成本,卻忽略長期的人才培養,最終可能反而將自己推向風險。
當每間企業都在問「今天怎麼省錢?」時,很少有人在問:三年後還找得到能做這份工作的新人嗎?
學者將此現象形容為一種「跨企業的市場失靈」:
每家公司都削減新人培訓,因為成本立即可見。
但所有公司都需要中階人才,且缺乏新血後將無人可用。
企業不願培養,也不願承擔訓練成本。
最後大家都倚賴「從競爭對手那邊挖人」,形成惡性循環。
世界經濟論壇(WEF)2024 年報告顯示:
63% 的雇主預期 2025 年後會出現嚴重技能缺口。
42% 預估 2030 年前人才供應將持續下滑。
這意味著一個不難預見的未來:AI 並沒有消滅工作,而是讓企業找不到能勝任工作的人。
現代企業的職涯結構,大多像是一個階梯:
Level 1:助理、分析員、初階職位
Level 2:具基本專案能力的中階人員
Level 3:能獨立判斷、能帶領專案的資深者
Level 4:具領導力、判斷力與跨領域能力的高階管理者
生成式 AI 正在快速掏空第 1 與第 2 層。
例如:
法律事務所使用 AI 起草合約,新人少了練習 drafting 的機會。
咨詢業用 AI 做資料整理,新人少了資料處理與洞察的經驗。
科技公司讓 AI 做程式 boilerplate,新人少了熟悉架構的磨練。
長期下來會發生什麼?
當企業需要晉升某人到 Level 3 或 Level 4 時,會發現:
沒有人真的完整走過職涯階梯。
沒有經驗,就無法承接高階判斷的責任。
這是一種不是靠招募就能解決的問題,而是「整個職涯生態系」的系統性斷裂。
在這個討論中,並不是 AI 本身造成問題,而是企業逐漸採用的預設模式:
效率優先
成本最小化
時間壓縮
流程自動化
這些做法短期有效,但持續放大人才斷線的速度。
研究者提出一個重要觀點:
AI 工具若不調整設計與使用方式,就會自然地排擠新手。而不是協助新手學得更快。
換句話說,我們需要的不是少用 AI,而是設計出一種讓人類能在 AI 旁邊學習的工作流。
在未來的十年中,企業最需要的人才並不是已經能做某件事的人,而是:
能學得快的人
能適應未來變化的人
能協助其他人學習的人
能在 AI 與人之間設計流程的人
研究者稱之為:
「元技能」(meta-skills)──學習如何學習、學習如何協作、學習如何判斷。
這種能力的價值正在快速上升,原因很簡單:
未來的工作,是在與不斷進化的工具一起進化。不是跟工具競爭,而是與工具共創。
企業若想在 2030 年後仍具有競爭力,需要重新設計三件事:
不能讓 AI 包辦所有細節,否則新人學不到技能。必須刻意留下一些「可學習的空隙」,例如:
由新手進行第一次草稿,AI 做優化
將專案拆成部分由新人處理
設計「人機共學」的練習情境
人才斷層是一種長期風險,而非財務負擔。
研究顯示:
投資人才的企業在 5 年內平均競爭力提升 20%
未投資的企業則面臨更高的離職率與接班危機
未來技能的半衰期變短,企業必須定期調整:
新工具導入
判斷力訓練
技術+人際混合技能訓練
這不只是教育問題,而是企業能否健康成長的結構性問題。
當一家公司大規模裁員,我們通常會以為公司出現危機。但在自動化與生成式 AI 的大潮中,情況常相反:
裁員不一定是衰退
很可能是組織重新配置、向未來調整
是效率提升後的自然現象
但企業必須注意:
裁減成本可以立即帶來成果,但裁減人才會在三至五年後帶來隱性危機。
真正能在未來勝出的企業,是那些:
懂得使用 AI,但不依賴 AI 的企業
願意保留人才梯度與技能傳承的企業
把效率與育成視為同等重要的企業
總結來看,未來五年內,我們不會看到工作全面消失,而是看到:
低層工作被減少
中階人才不足
高階判斷力需求增加
整體工作內容往複雜度更高的方向移動
這是一場全新的職涯革命。
問題從來不是 AI,而是:
人類是否仍能保持學習力、判斷力與協作能力。
企業是否願意留下給新人成長的空間。
社會是否能打造一條新的職涯階梯。
未來的競爭,不是人對 AI,而是人類是否仍能保持智慧與創造力。
以上資訊僅供分享與參考之用,請自行保留獨立判斷。若想快速了解更多資訊,善用 AIMochi 筆記工具,幫我們從海量資料中,梳理出關鍵資訊,讓我們精準掌握重要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