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30年的籌劃與建設,連接淡水與八里的淡江大橋終於在2025年底完工,預計於2026年第二季正式通車。這座橋梁不僅是台灣工程史上的一大壯舉,更將成為世界上最大跨徑450公尺的單塔不對稱斜張橋,外型優雅,被譽為「寧靜舞者」。
在工程師的日誌裡,橋不是只由鋼筋混凝土堆砌而成;它是時間、風浪、政治與社會期待交織的產物。2025年9月16日那天,淡江大橋的最後一塊「閉合節塊」被安全吊裝並完成合龍,不只象徵結構上的一體,也象徵一段長期規劃抵達可見的里程碑。這一刻被政要與市民一同見證,成為台灣公共工程史上又一個重要注腳。筆者透過 AIMochi 筆記工具,整理多方公開數據與報導,來看看淡江大橋的最新進展!
淡江大橋的設計由全球首位普立茲克建築獎女性得主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操刀,她以大膽的曲線設計聞名於世。然而,這樣的設計也為施工帶來極大的挑戰。施工團隊表示,橋塔隨高度增加而呈現3D曲線變化,施工難度極高。參與工程的日籍技師平澤純也坦言,這座橋梁的施工難度「從頭難到尾」,能參與此項世紀工程,感到非常光榮。
為了實現這一壯舉,施工團隊集合了來自台灣、新加坡、馬來西亞、日本及德國等地的專業技術人員。其中,工信工程副總裁陳煌銘指出,主橋塔的基礎開發如同一個國小操場大小,單是圍堰就打了144支鋼管樁,施工難度可見一斑。
淡水到八里的路網長期受限於台2線與關渡大橋,尖峰時段塞車、旅遊季節人潮擁擠,是地方經濟與生活品質上的痛點。淡江大橋的提出,既是交通疏解策略,也是區域再生的一部分:以「連結」取代隔閡,讓南北兩岸的通勤、商業與觀光能更自然流動。政府在規劃階段即強調,此橋同時要兼具旅遊景觀性與韌性工程的要求,因此在造型與材料上選擇高標準審核。
淡江大橋主橋全長約920公尺,主跨450公尺,採用單塔不對稱斜張橋形式——在全球同類型橋梁中屬於技術與美學兼具的代表作。單塔設計在視覺上簡潔優雅,但結構力學與施工難度都高於常見雙塔或多塔橋;風災、地震、潮汐和施工時的瞬時應力都是設計團隊必須一一化解的變數。這樣的規模不僅要確保載重與耐久,也要考慮公眾視角:成為北海岸新的地標。
儘管合龍儀式是士氣與媒體的焦點,但仍有多項作業待完成:橋面鋪設、橋面護欄與防風柵、景觀燈柱與路面標線、以及相關的交通配套(如轉乘站、公車路線調整、智慧交通設備整合)。官方提出整體工程預計在2025年底完工,並計劃在2026年5月正式通車;在此期間,施工單位將完成細部工程、耐久測試與交通試營運計畫,以確保開放初期的安全與順暢。
淡江大橋通車後,從淡水到八里的路程將變得更直、更快;官方估計可縮短約15公里車程,並在實際通勤時間上節省約25分鐘(視路況而定)。更重要的是,此橋將與淡海輕軌、公車系統與未來的微型轉運站串聯,形成多模式轉乘網絡,減輕關渡大橋與台2線的尖峰壓力,並刺激區域觀光與在地經濟。新北市相關單位也已提前規劃停車轉乘(P&R)、接駁路線與智慧交通系統,期望以整體性規劃避免通車後出現新的瓶頸。
對於淡水與八里居民而言,橋的通車意味生活機能提升,但也可能帶來遊憩人潮增加、停車壓力與生活節奏改變。因此,政府在推動交通整合(如微型轉運站、停車引導、路網重整)時,必須同步進行在地溝通,讓居民參與夜間燈光規劃、景觀設計與商圈整備,達成共贏。地方治理的成敗,往往決定基礎建設是否真的成為「公共財」。
淡江大橋的合龍,是多年工程投入的可見成果;主橋塔的封頂與節塊吊裝,讓人看到台灣技術與協作的實力。但真正的考驗在通車之後:日常的維護、與城市網絡的整合,以及如何讓這座橋既是通勤的快速軸,也是永續旅遊的友善入口。當我們凝望夜幕下那一條光線被斜索勾勒出的輪廓時,不妨記得:合龍不是結束,而是另一段需要耐心與智慧的開始。
▎一段話概覽影片內容:
台北是台灣的首都。我昨晚抵達,今天前往工地現場。我由Masaoki接送,一個小時後到達淡水河口,正在興建的丹鑒大橋。橋塔目前高60公尺,完工後將達200公尺。橋塔的斷面隨高度變化,底部凸出,頂部凹陷,這對我們的攀爬解決方案是一大挑戰。我們使用兩種不同的攀爬系統來建造獨特的橋塔形狀。我決定在2025年完工時再次前來參觀這座全球最長的單塔斜拉橋,全長920公尺,高200公尺,由扎哈·哈迪德設計的丹鑒大橋。
▎逐字稿筆記(請點選"開啟劇院模式"):https://app.aimochi.ai/note/view/xdud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