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台灣島嶼上,我們與大海為鄰,卻從未形成真正的深海下面的暗流。千百年來,開始與洋流一體,屬於台灣獨特的天災面貌。颱風、地震與土石流頻頻威嚇著人們,而此時,深具破壞性的海嘯,常被台灣人遺忘在平靜漁港內部。
2025年,俄羅斯外海8.8強震引發海嘯警報,遠在幾千公里外的台灣東岸也短暫發布海嘯注意。這讓不少台灣民眾開始思考:「我們會有海嘯嗎?」從921地震、莫拉克風災到近年的強震,台灣經歷無數天災,但「海嘯」似乎距離我們很遠。然而,真相並非如此。
台灣歷史上,其實曾經遭遇過多次海嘯,只是大多被遺忘或誤解。從清朝古籍到近代測站資料,這些紀錄訴說著一個警訊:台灣並非免疫於海嘯災害。曾經,1867年冬夜的那一聲咆哮,改寫了整座基隆城的命運。和 AIMochi 筆記工具,整理多方公開資訊和歷史文獻內容,來一起探索看看台灣發生過海嘯的過往!
1867年12月18日,北台灣連續多次劇烈地震,破曉時分,港內一片廢墟。據記錄,地震引發基隆地區沿海山體坍塌、地裂無數,全市房屋多數倒塌。隨之而來的是港水神祕消退,港底裸露,大量船隻擱淺在沙灘上——但不到一會兒,巨浪卷土重來,重擊未及修復的攤頭與屋舍,不僅造成至少580人死亡,更改變了沿岸居民的生活軌跡。
這場災難因文獻與地質證據兼備,被學界唯一公認為台灣真實發生的大規模海嘯災害。倖存者敘述猶如末日天啟,家園盡毀,沙灘上只剩零星16戶拖著僅存的家當掩埋親人。基隆城、金山、淡水皆喪失許多人口與財產,當地更長期遺留山體變形與溫泉湧現的地質痕跡。
基隆大海嘯之外,台灣雖有部分早期文獻記述「海水倒灌、村莊消失」現象,如1845年雲林口湖受颱風暴潮襲擊造成萬人傷亡,但此類事件普遍被現代地質學家認為更可能是風暴潮或洪水的結果,尚不屬於地震型大規模海嘯的範疇。至今,經過地層沉積物與多面考證後,近代學術界仍只確認1867年基隆事件為本地確切的地震引發海嘯。
台灣位於歐亞與菲律賓海板塊交界帶,地震頻繁。四面蓋以不同水域——西有台灣海峽(坡度緩淺,不利海嘯能量堆積)、東有太平洋深海溝(地形急升,有潛在威脅)。
東北與西南沿海為海嘯高潛勢區:基隆與蘭陽平原外海有平坦的海床、沖繩海槽為海嘯助力;台灣南端受馬尼拉海溝影響,若海外發生規模9地震,預計十分鐘內即會有巨浪抵達。
最大歷史記錄波高:1867年基隆海嘯高度約8公尺;而近年模擬,日本或南海地震可使台灣侷部海岸浪高達1-2公尺。
專家共識:台灣狹小地形、多山與峽灣,部分區域確有防禦自然優勢,但嚴重海嘯來襲時,部分地區仍可能淹沒。
此外,根據中央氣象署與國際海嘯預警中心資料,海嘯的形成多與以下幾個條件有關:
規模7.5以上的淺層地震
震央位於海底或近海
板塊活動劇烈(尤其是逆斷層)
地質斷層垂直移動產生海水推移
台灣東部(花蓮、台東)、東北部外海以及南部巴士海峽,皆存在具海嘯潛能的活動斷層與板塊交界帶。根據學術期刊《Natural Hazards and Earth System Sciences》2020年一項研究指出,若南海海槽發生規模8以上地震,可能在1至2小時內波及台灣南部海岸,造成1~3公尺的海嘯波高。
由於台灣活躍斷層密布,又無明顯週期性,海嘯發生難以長期預測。依中央氣象署與地質調查所資料,1900-2010年區域內雖每年發生約兩起規模6以上地震,但「引致大規模致災型海嘯」頻率極低,平均數百年一遇。
然而,極端事件不可掉以輕心:
2011年日本311巨震激發台灣社會投入高強度預警技術建設。現有東部、南部沿海布有海嘯壓力計、深海監測浮標,能在數分鐘內釋放預警。
災防科技隨時進步,但「預警」僅能多贏得10-30分鐘撤離時間。因此全民教育、防災演練與疏散標誌配置成為政府重點項目。
部分專家呼籲,需立法規範高風險區的新建物料必須具備一定海嘯耐力,並建置多套監測系統。
歷史記憶終會淡忘,危機卻在地殼下醞釀。專家提醒,基隆海嘯後長達百年未見同等規模,不代表未來不會再發生。隨全球極端氣候與地震活動頻率上升,台灣全島,特別是東北、南端及港口密集區域,均不可掉以輕心。
故事最後,讓我們想像——
倘若未來某夜,板塊再次咆哮,波濤又一次高掛天邊,是不是每個生活在海岸的台灣人,都已明白「海嘯」這個字眼,意味著怎樣的危險與應變?最重要的是,我們是否能與這座海島共同進化,在自然的考驗下不再重演舊日悲劇?
科學無法完全預測下一場地震或海嘯何時來臨,但歷史給了我們重要的線索。過去海嘯雖未在台灣釀成重大災害,但地殼的靜默從不代表平安。
也許下一次警報響起,不再只是日本、印尼或太平洋彼岸,而是我們自己的東海岸。
準備,永遠比後悔來得值得。
以上僅供參考與資訊分享之用,想快速了解更多資訊,透過 AIMochi 筆記工具,幫我們從海量資料中,梳理出關鍵資訊,讓我們精準掌握重要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