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快2025年5月7日,美國總統川普預計宣布對台灣半導體產品的新關稅政策,這一舉措可能對全球科技產業產生深遠影響。台灣作為全球半導體供應鏈的核心,其產業動向備受關注。本文筆者透過 AIMochi 筆記工具,整理最新報導內容和政經資訊,快速精準的找出關鍵重點。探討美國對台灣晶片政策的演變,分析可能的影響,並提出應對策略。而在此背景下,回顧美國歷任總統對台灣半導體政策的演變,對理解當前局勢具有重要意義。
歐巴馬時期(2009-2017):重視全球化與技術合作
歐巴馬政府強調全球化與自由貿易,致力於推動美國在半導體領域的長期領導地位。 2017 年,總統科技顧問委員會(PCAST)發布報告,呼籲加強對半導體研發的投資,以應對中國在該領域的快速發展。
在對台政策方面,歐巴馬政府維持「不統一、不獨立、不使用武力」的立場,並歡迎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
川普第一任期(2017–2021):推動「美國優先」與供應鏈重組
川普政府推行「美國優先」政策,對中國發起貿易戰,並限制先進半導體技術出口。 在對台政策上,川普政府鼓勵台灣企業如台積電(TSMC)在美國設廠,以減少對中國的依賴。 2020 年,TSMC 宣布在亞利桑那州投資 120 億美元建廠,獲得美國政府的高度支持。
拜登時期(2021–2025):深化半導體合作與本土製造
拜登政府延續對中國的強硬立場,並於 2022 年通過《晶片與科學法》(CHIPS and Science Act),投入 527 億美元支持美國本土半導體產業發展。 TSMC 在亞利桑那州的投資計劃獲得 66 億美元的補助,並於 2025 年初開始生產 4 奈米晶片,標誌著美國在先進製程上的重要突破。
川普第二任期(2025–):強調製造業回流與關稅政策
川普再次上任後,強調製造業回流與經濟安全,計劃對包括台灣在內的多國徵收「對等關稅」,其中對台灣的關稅可能高達 32%。此舉引發台灣政府與產業界的高度關注,並促使台灣外交部長林佳龍於 2025 年 5 月訪問德州,尋求加強台美經貿關係。
此外,川普政府對中國商品徵收高達 145% 的關稅,並對其他國家實施額外的關稅措施,導致全球供應鏈面臨重大挑戰。
1. 初始關稅政策:32%「互惠關稅」引發市場震盪
2025 年 4 月 3 日,美國總統川普宣布對台灣進口產品徵收 32% 的「互惠關稅」,理由是台灣在半導體產業中取得不公平優勢,且未投入足夠資源於自我防衛。 雖然初期未涵蓋半導體產品,但此舉已引發市場震動。 台灣政府對此表示關切,並提出取消對美國進口商品的關稅、增加對美國商品的進口與投資等措施,以期緩解美方的關稅壓力。 此外,台灣行政院也宣布啟動新台幣 880 億元的產業因應方案,涵蓋九大面向、共二十項措施,協助受衝擊的企業應對挑戰。
2. 談判與暫緩:展開實質性貿易談判
在雙方的努力下,美國政府於 4 月中旬宣布暫緩對台灣半導體產品徵收關稅 90 天,並展開實質性的貿易談判。 台灣提出零關稅方案,並承諾增加對美投資與採購。 2025 年 5 月 3 日,台灣政府表示已與美國完成首輪「實質性」關稅談判,雙方氣氛坦誠且友好,並同意持續協商以尋求共識。
3. 政策不確定性:川普政府對台灣半導體主導地位持批評態度
儘管談判取得初步進展,但川普政府對於台灣在半導體產業的主導地位仍持批評態度。 川普總統曾表示,台灣在晶片生產上擁有「壟斷」地位,並威脅對未在美設廠的企業徵收高達 100% 的稅率。 他強調,台積電在美國的投資對於國家安全至關重要,並表示「只要在美國設廠,他們就不用支付關稅」。 此舉顯示美國政府希望透過政策手段,促使台灣半導體企業加大在美國的投資,減少對單一地區的依賴。
美國對台灣半導體政策的演變,從初始的高額關稅到後續的談判與暫緩,顯示出雙方在經濟與地緣政治上的高度互依。 台灣需持續強化自身競爭力,並尋求多元化的國際合作,以應對全球經濟與地緣政治的挑戰。
台灣是全球半導體產業的重要基地,TSMC台積電(2330.TW) 等企業在全球晶片製造中佔有領先地位。 然而,面對美國的關稅壓力與供應鏈重組的趨勢,台灣半導體產業面臨以下挑戰:
成本上升與競爭力下降: 關稅將導致出口成本上升,削弱台灣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
供應鏈重組壓力:美國推動半導體製造回流,可能導致部分訂單轉移至美國本土,影響台灣的產能利用率。 同時,台積電(TSMC)在亞利桑那州的投資計劃獲得 66 億美元的補助,並於 2025 年初開始生產 4 奈米晶片,標誌著美國在先進製程上的重要突破。 此外,蘋果公司預計在 2025 年從美國工廠採購超過 190 億顆晶片,其中包括 TSMC 亞利桑那廠生產的數千萬顆晶片。
地緣政治風險: 台灣處於中美競爭的交叉點,需在維持與美國的合作關係與避免過度依賴之間取得平衡。
然而,挑戰中也蘊含轉機:
深化與美國的合作:透過增加對美國的投資與採購,強化雙邊經濟關係,爭取更多的支持與合作機會。 台灣提出零關稅方案,並承諾增加對美投資與採購。 2025 年 5 月 3 日,台灣政府表示已與美國完成首輪「實質性」關稅談判。
提升產業附加價值: 加強研發與創新,提升產品技術含量,減少對單一市場的依賴。 台灣的半導體廠商,如台積電,憑藉其先進製程技術和強大的製造能力,成為全球科技產業鏈中的關鍵一環。 台積電的 2 奈米製程技術預計將於 2025 年在台灣量產,進一步鞏固其技術領先地位。
拓展多元市場:積極開拓其他國際市場,分散風險,提升整體抗壓能力。 2025 年,台灣半導體產業總產值預計將達新台幣 6 兆 1785 億元,年增 16.2%。 其中,IC 製造業的產值將突破 4 兆元,達到 4 兆 827 億元,年增 19.4%,顯示台灣半導體業在全球市場的強勁成長動能。
想要快速瞭解台灣產業的脈動,透過 AIMochi 筆記工具,快速幫我們從海量資料中,梳理出關鍵資訊,讓我們精準掌握重要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