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Mochi | 從 iPhone 到 Pixel 10: AI筆記 Google 如何破除轉換壁壘,從慣性中偷走使用者
從 iPhone 到 Pixel 10: AI筆記 Google 如何破除轉換壁壘,從慣性中偷走使用者

從 iPhone 到 Pixel 10: AI筆記 Google 如何破除轉換壁壘,從慣性中偷走使用者

在 Google Pixel 10 的發表會上,除了新技術與新設計吸引眼球之外,最引人深思的其實是「轉換成本」這個隱性議題。對許多 iPhone 使用者而言,即使 Pixel 10 有再多的亮點,真正阻礙人們轉換的,往往不是缺乏吸引力,而是「我已經習慣了」。

這種現象,在經濟學與行為心理學上,被稱為「轉換成本」(Switching Costs)。學術研究顯示,轉換成本不僅包含金錢,更包含時間、心理負擔,以及失去既有生態系統的風險。在智慧型手機產業中,這種成本尤其高昂。筆者透過 AIMochi 筆記工具,整理多方公開數據與報導,來看看iPhone 使用者對於 Google Pixel 10 的看法。

從 “我習慣了” 到 “值得改變”:轉換成本的心理作用

回想使用 iPhone 的朋友,說出「我只是習慣…滿意現狀…不想改變」的瞬間,或許感到安心,但其實更深層的是一種沉默的摩擦力 —— 「轉換成本」。這個術語原來多運用於營運商轉換研究,在美國曾有研究指出,即便換一個更便宜的方案,也只有約 35% 的人會跳槽,因為改變真的麻煩,花時間還要搞懂新的設定、流程、習慣建立,對多數人來說非常沉重。這就是數位產品中真正的競爭壁壘:不是功能有多棒,而是你能不能突破使用者的慣性。

大多數人對手機的依賴,不只是硬體,更是在生態系中,如 iMessageMagSafe、Siri、配件的無縫性,和舊有習慣共振。因此,學習新方式、適應新生態、重新建立信任,全都讓「換手機」成了一場看似艱難的冒險。

Pixel 10 正在設計的,不是最炫的特點,而是「如何讓改變成本變低到可以被忽略」。MagSafe 類似的 Qi 2 無線充電、RCS 訊息互通、AI 日記 App…這些都是軟化過渡的橋樑,從細節貼近使用者的內心。

Google 在拆牆:把難換,變成好換

今年的 Pixel 10,Google 沒把重點放在「跑分更快」的老橋段,而是正面迎戰 iPhone 用戶的痛點

1. Pixelsnap 磁吸 + Qi2:把 MagSafe 的「戒斷症狀」先治好

Pixel 10 全系導入磁吸充電與配件生態 Pixelsnap,支援 Qi2(部分機型至 25W),並推出官方磁吸充電器、支架與保護殼。對 iPhone 用戶最敏感的「吸附手感、對位準確、邊充邊用」都對齊你熟悉的體驗;你車上的磁吸支架、床頭的磁吸盤,在多數 Qi2 場景下,直接可用。這不是抄襲,而是幫你把過去投資的配件價值延續。 

小提醒:有媒體指出 Pixel 10 的無線充電策略改動,個別功能(如過往的 Battery Share)在部分型號上有所取捨;若你常用反向無線充電,請將型號差異納入考量。

2. RCS 訊息互通:藍綠泡泡的牆,開始鬆動

Google 把 RCS 做成預設體驗,活動上也正面回應「藍/綠泡泡」議題。若你的社交核心逐步採用 RCS 或跨平台通訊(如 WhatsApp、LINE),從 iMessage 依賴轉為多通道並行,壓力會小很多——這是從社交層面降低轉換成本的關鍵。

3. Tensor G5 × Magic Cue:AI 不是「功能清單」,是「主動幫手」

今年的 Tensor G5Magic Cue,把 Pixel 10 定義成「會自己找事做」的助手:當你準備打客服、要回信、要對話,它跨 Gmail、行事曆、訊息等情境主動提供可執行建議;而 Gemini Live/即時視覺協作語音通話即時翻譯(保留你本人的聲音)Take a Message 智能代接,把碎片時間變成處理力。這些,不是 iOS 上幾個快捷指令能等價替代的。

4. Pixel Journal:不只是一個 App,是一種「留存你自己」的方式

Pixel Journal 是今年另一個亮點:在裝置端運行的 AI 提示與洞察,鼓勵你建立長期書寫;可上鎖、私密,並用智慧提示打開反思的入口。你或許會說「日記不該 AI 化」——確實,有媒體也持保留,但 Google 的設計重點是:別讓你因為換手機,就丟掉情緒與記錄的延續性

把一週日常搬進 Pixel:3個真實場景的對比

場景 A|通勤早高峰:通知、卡片、音樂
  • iPhone 習慣:你滑動通知、Siri 播歌、AirPods 無縫切換。

  • Pixel 10 變化Magic Cue 會在你還沒想到前,把行程、郵件重點、待辦串起來;上車一放,Pixelsnap 吸附充電,卡位準確,導航與音樂在同個磁吸支架上順手操作。你做得更少,完成得更多

場景 B|工作會議:跨語言、跨格式的協作
  • iPhone 習慣:錄音、手動整理要點、會後補筆記。

  • Pixel 10 變化:會議中用 Gemini Live 取景協助;跨國會議開免持,即時語音翻譯能以你的聲音回傳雙語;會後 Take a Message/Recorder 強化 幫你把重點「整理成可執行的下一步」。效率,是你最先感受到的差距

場景 C|旅行攝影:遠距變焦、構圖指導
  • iPhone 習慣:紀實色彩討喜、夜拍穩,長焦段仰賴數位變焦。

  • Pixel 10 變化Camera Coach 實時給構圖/光線建議;長焦 + AI 超級取樣(最高 100x,視型號而定),把看得見與拍得到的距離拉近。旅程過後,你會發現照片說話的能力,有了另一種風格。

面向未來:當轉換成本降低,創新將如何被「更快採用」?

電信與裝置產業過去十年,在許多市場已進入存量競爭:大家都有智慧型手機,真正的戰場在於首機選擇跨陣營轉換。曾有研究指出,當選項更透明、更可比,且轉換摩擦變低,消費者更願意重新配置自己的選擇集——Google 在 Pixel 10 上把硬體、配件、訊息協定與 AI 體驗「對位到你熟悉的感覺」,正是為了要縮短你從好奇到採用的距離

這也意味著:

  • Apple 未來勢必得以更具體的 AI 方案回應

  • Qi2/磁吸配件將加速成為跨品牌共識

  • RCS 的普及 會把訊息體驗從品牌圍牆中釋放;

  • 日記與個人知識管理 的 AI 助理化,將引發關於私密與真實性的討論(你可接受,也可拒絕)。

最終,是否要從 iPhone 轉換到 Pixel 10,其實沒有標準答案。每個人的生活習慣、社交圈、生態系統依賴程度都不同。對某些人來說,Pixel 10 的創新足以吸引他們嘗試新的體驗;對另一些人來說,維持 iPhone 帶來的熟悉與便利,才是更合理的選擇。

改變與不改變,都合理

科技產品的更新迭代總是快速且令人眼花撩亂,但最重要的,並不是規格上的輸贏,而是「它是否真正適合你」。Pixel 10 或許能為某些人帶來嶄新的使用體驗,但如果你對 iPhone 仍然滿意,那也完全沒有必要勉強自己改變。

最終,改變或堅持,都是一種選擇。真正值得思考的問題是:你想要的,是追求新鮮感,還是維持熟悉感?答案,永遠只有你自己能決定。

以上資訊僅供分享與參考之用,請自行保留獨立判斷。若想快速了解更多資訊,善用 AIMochi 筆記工具,幫我們從海量資料中,梳理出關鍵資訊,讓我們精準掌握重要訊息!

馬上開始使用AIMoc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