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一紙「有條件通過」的健康風險評估通知,打破了台灣菸品市場沉寂已久的水面。兩大國際菸商,來自美國與日本,14項加熱菸品申請案獲得核可。國健署此舉,讓加熱菸即將合法上市,卻也拉開了一場橫跨醫療、媒體、消費者與政策監管的拉鋸戰。
在幾乎同一時間,社會上支持與反對的聲音像煙霧一樣瀰漫開來。有人認為這是吸菸者的新選擇,也有人警告,這將成為公共衛生的災難。 筆者透過 AIMochi 筆記工具,整理多方公開資訊和最新報導內容,來一起探索看看加熱菸通過的影響!
加熱菸(Heated Tobacco Products),顧名思義,是一種利用專用電子裝置加熱,而非直接燃燒真實菸草的產品。這種菸品一般會將菸草柱加熱到300~350°C,不產生明顯火焰與菸灰,標榜「減害」、「無煙」。
不過,不少研究發現,加熱過程依然會釋放尼古丁,以及其他可能危害健康的有毒物質,包括超細懸浮微粒、甲醛、亞硝胺等。事實上,WHO最新報告指出,加熱菸的霧化物中,部分有害成分的含量甚至高於紙菸。
加熱菸(Heated Tobacco Products)和電子煙(E-cigarettes)雖都屬於新興菸品,但原理與成分有明顯不同。加熱菸是將真正的菸草柱(煙彈)加熱至約300至350°C,不燃燒菸草,讓尼古丁及部分有害物質蒸發出來形成煙霧,因此仍含有菸草成分。相較之下,電子煙則利用電子霧化器加熱煙油(包含尼古丁、甘油、丙二醇及各類風味劑)產生霧化煙霧,通常不含菸草。兩者雖然結構與操作方式不同,但都會釋放尼古丁及多種有害物質,可能造成成癮與健康危害。
此外,加熱菸因含有真實菸草,可能會產生包括焦油、亞硝胺、甲醛等致癌物,某些成分含量甚至可能高於紙菸;電子煙雖無菸草燃燒,但煙油中的化學添加劑(如香料)及霧化過程也產生多種潛在有害物質。兩者皆不可視為無害減害產品,且對青少年尤其具吸引力,存在成癮風險與公共衛生隱憂。
早在2017年,全球菸草產業巨擘便逐漸將目光轉向亞洲新興市場。2023年,台灣《菸害防制法》大幅修法,明訂加熱菸必須通過國家健康風險評估才能上市。經過兩屆專家委員會反覆審查,終於在2025年7月通過一波申請案。
這場「開放審查」背後,少不了衛福部參考WHO及美國FDA的監管機制,進行科學證據蒐集與多方風險評估。
但不同於全面解禁,核定函中列明:
● 業者須每年委託第三方針對青少年與孕婦監測影響
● 銷售必須阻斷未滿20歲族群
● 未能達監管目標將撤回許可。
菸商大力宣傳加熱菸的「減害」形象,主張有害物較傳統紙菸大幅降低。但醫學界與學術單位卻聲聲警告──「加熱菸並非無害,減少並不等於消除。部分風險甚至未知,請民眾別被話術誤導。」-台灣家庭醫學會專家
國內外研究不乏指向,加熱菸的化學成分較傳統燃燒方式多樣,對年輕人特別具有吸引力,容易導致年輕族群開始嘗試吸菸,甚至形成雙重(加熱菸+紙菸)使用族群,無助於戒菸或減少健康風險。
更令人憂心的是產業贊助學術問題。近期學者僅以少數特定品牌樣本進行研究,被媒體渲染成「整體加熱菸減害證據」。事實上,WHO指出,加熱菸中29種有害物質含量2~10倍於紙菸;部分云「有害物全面大減」的定論,並未考慮流行病學與臨床數據。
加熱菸和電子煙,皆以時尚外型、低異味、多口味、科技潮流作賣點,極具吸引年輕族群的潛力。台灣青少年加熱菸使用率節節升高,2024年最新調查約1.4%青少年有使用加熱菸。
WHO、國健署醫學專家共同提醒:青少年及未成年人腦部正處發育階段,尼古丁會損害學習、記憶與情緒控制,加熱菸依然帶來相當成癮危機,對母胎與孕婦也有嚴重危害。
即使加熱菸已列入合法販售產品,政府監管網絡不容鬆動。所有產品仍須接受上市後監測、包裝審查,並持續阻斷年輕族群取得。
民間反菸團體批評:「這將使台灣民眾作為試驗品。」國健署強調將嚴格管控,一旦違反規範,撤回許可並加重處分。
至於攜帶加熱菸入境、網購或代購仍屬違法,只有通過審查的業者合法供應。就算新菸品合法化,衛生主管機關呼籲年輕世代「不推薦、不嘗試、不購買」。
近期,某中學生在網路論壇上發問:「健康課都說加熱菸減害,可為什麼媽媽卻更擔心我買到加熱菸?」
醫師與老師依舊努力向家長說明:「減害不是無害,也不是健康。」
事件的尾聲,其實才是新漩渦的開始——複合尼古丁使用、新興行銷手法衝破世代防線,科學研究與主管機關間的話語權拔河,與產業全球政策同步的腳步。
衛福部國健署承諾未來將加強上市後安全監視和教育宣導,但也有專家提醒:「加熱菸未必是最後一站,真正的公共健康考驗才剛開始。」
歷史或許會記下,這是台灣在現代菸品管控路上,一次極為複雜且關鍵的分岔路口。
以上僅供參考與資訊分享之用,想快速了解更多資訊,透過 AIMochi 筆記工具,幫我們從海量資料中,梳理出關鍵資訊,讓我們精準掌握重要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