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Mochi | 兩年交期的硬碟短缺危機:AI 筆記資料中心如何讓 QLC SSD 成為新儲存法則
兩年交期的硬碟短缺危機:AI 筆記資料中心如何讓 QLC SSD 成為新儲存法則

兩年交期的硬碟短缺危機:AI 筆記資料中心如何讓 QLC SSD 成為新儲存法則

在美國、北美、中國等地,超大規模資料中心(Hyperscale Data Center)為了追逐「通用人工智慧」(AGI)的夢想,正在日夜蓋起伺服器機櫃、鋪設光纖網路、部署加速器與記憶體模組。這些設施背後,一項往往被忽略的基礎就是儲存容量。然而,當你想買「大容量硬碟」時,卻被告知──需等 24 個月以上

根據 DigiTimes 的報導,部分企業級硬碟(HDD)交付期已延長至「兩年以上」。這意味著:訂單現在下,可能要等到 2027 年才能交貨。對於「AI 不等人」的環境來說,這樣的等待幾乎是災難。

為什麼會是兩年呢?原因可以從三條主線看:一是儲存需求劇增;二是傳統硬碟產能無法迅速擴充;三是資料中心拿錢拿得比以往快、拿貨的急迫性也更高。這場「硬碟隊伍排兩年」的現象,成為掀起整個儲存市場大洗牌的導火線。筆者透過 AIMochi 筆記工具,來看看這場硬碟短缺危機!

需求暴漲 — AI 帶來的儲存飢渴

儲存不只是 GPU 的配角

我們常把 AI 基礎建設想像成:GPU/加速器、算力、水冷;但其實,一個模型訓練完,接著的推論(inference)與應用,就需要龐大的「資料」支持:向量資料庫、檔案儲存、使用者日誌、取回-增強(RAG)系統等。正如報導指出:「AI 推論不只是 GPU 的故事,它是一個資料的故事。」

而傳統將 HDD 用於「近線儲存」(near-line storage)或「冷資料」(cold storage)已久:因為容量大、成本低。但現在儲存量不只是「備份」或「檔案冷歸檔」了,而是需要更快讀寫、更頻繁存取。資料中心因此開始看向固態硬碟(SSD)、看向更高密度、更有彈性的儲存方式。

HDD 為何成瓶頸?

HDD 原本是成本最低的方式:大容量、每 GB 成本低。但其面臨幾個問題:

  • 生產擴充慢、製程改版(如 HAMR/MAMR)需時間。

  • 訂單生產模式:資料中心下大單後,HDD 廠接單已滿、產能排隊。

  • 如果等兩年才交貨,那麼對急需擴能的資料中心來說,根本不可接受。

因此,需求爆漲 + HDD 交期長=傳統方案失效。

轉向 QLC SSD — 新策略的冒險與機會

為什麼選擇 QLC NAND?

資料中心若放棄 HDD,不是直接選最快/最耐用的選項,而是選「成本可控、容量更大」的方案。這讓 QLC (Quad-Level Cell) NAND 快閃記憶體登場。根據報導,CSP(雲端服務提供商)在北美與中國都「緊急加單」QLC SSD,以避開 HDD 排隊。

QLC SSD 的優勢包括:

  • 每顆 NAND 單元能儲存 4 bit(TLC 為 3 bit),因此在理論上成本更低、容量更大。

  • 容量提高使其在「冷儲存但仍需讀取」的場景中更具吸引力。

  • 相比 HDD,在機櫃密度、功耗、讀寫效能都具優勢,特別是在資料中心已經採用 SSD 為主流的情況下。

但這條路也有暗礁

如同記事中所述,當所有人都轉向 QLC SSD,就出現了二手瓶頸:

  • QLC NAND 產能提前被雲端大廠「包走」至 2026 年。

  • 因為 QLC 用量大增、而製造擴產需要時間、成本高。

  • 雲端大廠優先搶貨,使得其他機構、甚至消費市場可能被排擠。比如報導指出,許多消費型 SSD 使用的就正是 QLC NAND,而若其產能被企業級訂單優先吸走,那麼消費者也將受影響。

從 HDD 到 SSD:成本與耐用性的權衡

資料中心選擇 QLC 而非 TLC (NAND 每單元儲存三比特) 即是這樣一個權衡。儘管 QLC 在耐用性(寫入次數)、效能上不如 TLC,但因為其「冷儲存但仍可存取」的定位對資料中心來說足夠,且成本更有優勢,因此成為目前策略的核心。

供應鏈效應與價格地震

記憶體與儲存雙面飆漲

事實上,不只是 HDD 出現短缺,連 DRAM 與 NAND 快閃記憶體也開始吃緊。多方報導指出,記憶體套裝價格在數個月內翻倍。

而在 QLC NAND 方面,報告顯示一些製造商的產能甚至被預訂至 2026 年:「部分原廠 2026 年 QLC NAND Flash 產能也被提前搶空。」

價格上漲的警訊

隨著供給面被急速壓縮,價格也是迅速上揚。舉例:

  • 合約價已經上漲超過 15–20%。

  • 製造商對 NAND 提出漲價、甚至 50% 提升。

這樣的價格上漲,不僅影響企業級採購,同樣會逐步傳遞至消費端,意味著你我未來買 SSD 、買 HDD,都可能比過往貴得更多。

市場格局的重塑:QLC 或將超越 TLC

在儲存技術演進的路上,這次或許是一道分水嶺:分析師預測,若趨勢持續, QLC NAND 可能在 2027 年初 「銷量上超越」 TLC NAND。

這意味著:主流儲存從「速度/效能優先」的 TLC 時代,可能進入「容量/成本優先」的 QLC 時代。對於廠商、資料中心、消費者來說,都是重大轉變。

資料中心視角的「搶貨」行動

雲端營運商的急迫‧鎖貨與備貨

北美、中國的雲端服務提供商(CSP)已開始大規模鎖定 HDD 與 SSD 的長期供應合約。一篇報導指出,這些大廠在 2024–2025 年間就已預訂 2026 年、2027 年的交貨。

對於他們來說,兩點至關重要:

  1. 不可等待:AI 展示、模型迭代、服務應用都快,不可能等兩年才安裝硬碟。

  2. 成本控制:雖然急,但還是要控制成本,因此選擇 QLC 而非更昂貴的方案。

因此他們成為搶貨潮的第一梯隊,讓整個供應鏈向他們傾斜。

HDD 仍有角色,但壓力山大

雖說 HDD 在儲存容量/成本比上仍具優勢(特別是在「不常存取、歸檔型」儲存情境),但在「立刻得貨」的情境下,其交期、擴充性、更新週期都成為障礙。根據報導:「HDD 交付期限已延長至 2 年以上,空間、製程無法快速增加。」

因此,雲端營運商將 HDD 鎖作為尾部方案,而主力轉為 SSD。

產能擴張與未來展望

製造商的挑戰與策略

儲存設備、快閃記憶體與硬碟製造商現在面臨的是:如何快速擴產、但又要冷靜因應需求變化。報導指出:

  • 製造商部分從 2024 年底就開始「策略性減產」約 10–15%。

  • 製造廠Conversion/升級(如 NAND 由 V6 轉 V8)造成 2025 上半年產能低迷。

  • 資本支出方面,傳統 HDD 廠如 Seagate Technology、Western Digital Corporation 態度審慎,不願大舉擴張。

這意味著,即便需求強勁,供應鏈也不是「按一下開關就加速」那樣容易。

未來兩年:關鍵時間點

以下是值得關注的時間節點:

  • 2025–2026 年:交期長、產能預定滿。報導指出 2026 年 QLC 產能已被預訂。

  • 2027 年前夕:若 QLC 真的超越 TLC,那麼儲存市場進入新秩序。

以上資訊僅供分享與參考之用,請自行保留獨立判斷。若想快速了解更多資訊,善用 AIMochi 筆記工具,幫我們從海量資料中,梳理出關鍵資訊,讓我們精準掌握重要訊息!

馬上開始使用AIMoc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