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兩大支付陣營──社群巨擘LINE Pay與高雄起家的交通支付一卡通──決定攜手打造「LINE Pay一卡通帳戶」。LINE Pay一方面藉此取得電子支付執照的資格缺口,一卡通則以LINE的生態系注入用戶活水。雙方握手之舉,在市場引爆笑聲與掌聲:LINE用戶終可在大街小巷刷卡,也能享受LINE Points積分折抵;一卡通用戶則首次體驗了社交支付的便利。這段看似完美的合作關係,也種下了今日的分手伏筆。筆者透過 AIMochi 筆記工具,整理多方公開資訊和最新報導內容,一起來和大家看看這場糾葛是怎麼回事?
當時市場為之振奮:LINE Pay與一卡通聯手上陣後,一卡通使用人數一飛衝天,截至今日累積近700萬用戶,成為全台最大電子支付業者之一。
但隨著LINE Pay準備自行申請電支執照,雙方合作開始出現裂痕。2021年底,LINE出清在一卡通的三成持股,合作雖未結束,但象徵著主導權的轉移。同時LINE禁止一卡通再冠名LINE Pay及使用LINE Points折抵,讓合作關係蒙上一層陰影。
從「彼此依賴」到「各走各路」,雙方的價值追求逐漸產生差異。LINE希望打造自己的支付帝國,而一卡通則不願成為附庸。
2025年7月初,一卡通公司正式宣布:「合作關係將於2025年12月31日正式結束,所有在LINE錢包中的iPASS MONEY功能,將於2026年1月1日起遷移至一卡通自家App。」
這一宣布震撼業界,也牽動700萬用戶。分手前夕,一卡通推出限時綠點回饋(首次下載App並轉帳LINE好友,即送100綠點),並鼓勵商店提前註冊。LINE也表態「會確保用戶無痛轉換」,並建議透過LINE Bank續行支付與轉帳。
這場分手,看起來是和平理性,但背後藏著彼此的重新定位與競合策略。
不少用戶認為,一卡通App功能愈加豐富,能在離開LINE後展現更多行動支付可能,例如TWQR跨刷、綠點回饋、移工匯兌服務等。若能加速與商家串接,並整合NFC與儲值功能,分手反倒是轉型契機。
而在LINE Pay方面,分手後將專注於自身電子支付服務,已向金管會申請電子支付執照,預計年底開始自行營運,這意味著LINE Pay將變得更專注於核心支付功能,減少複雜的整合服務。有用戶與市場觀察者認為,這次分手讓LINE Pay「變得比較單純」,未來能更專注於提升支付效率與用戶體驗,避免過度複雜的功能整合帶來的使用困擾
部分用戶則擔心:「LINE Pay就是我每天會用的App,沒有iPASS功能,就少了一項便利。」尤其是早期綁定LINE Points做消費折抵的使用者,對分手帶來的不便感受尤深,擔心失去原本的回饋機制,因為iPASS MONEY移出LINE後,將無法再獲得LINE Points回饋,改為一卡通自家的「綠點」回饋,對部分用戶而言,回饋價值與使用便利性下降。
金管會資料指出,目前約有超過32萬家行動支付特約商店,其中LINE Pay與一卡通佔據近七成。這次分手是否導致商家混淆或轉單,成為關鍵。金融產業也預測:街口支付、悠遊付、全支付等將趁機搶市。
專家普遍認為LINE Pay與一卡通的分手,是台灣電子支付市場成熟與競爭加劇的必然結果。雖帶來用戶轉換與商戶調整挑戰,但也促使雙方聚焦核心優勢,推動支付生態系統創新與升級,長遠看有助於市場健康發展。
LINE Pay董事長丁雄注針對LINE Pay與一卡通分手事件提出說明,丁雄注表示,雙方已密集討論合作終止相關事宜,並強調將以「無痛轉換」方式讓用戶順利過渡到新的支付服務,確保用戶權益不受影響。
電支市場多極化: LINE Pay與一卡通分手後,其他電支業者如悠遊付、全支付、街口支付有機會瓜分版圖,特別是在南部與夜市商圈等生活場景。
移工金融成新焦點: 一卡通聯手東聯集團,提供東南亞移工匯款服務,可能改寫台灣移工金融市場版圖。勞動部統計顯示,目前台灣移工超過72萬人,是極具潛力的跨境金融使用者。
支付與數位銀行深度整合: LINE Pay與LINE Bank未來可能走向更強整合,如同日本PayPay與SoftBank的結構,打造社群、電商、金融三位一體生態圈。
LINE Pay與一卡通的分手,表面上是結束,其實是產業變遷的縮影。雙方都在尋求更適合自身定位的發展空間。
用戶需適應新平台與操作介面,或許短期內會出現些許混亂,但這正是市場優化與創新的必要陣痛。未來,誰能更貼近民眾生活、提供更多回饋、打造無縫的生活支付體驗,誰就能笑傲支付江湖。
支付分手,不是失敗,而是一場重新定義關係的契機。真正的問題不是「誰離開誰」,而是:下一個你要使用誰?
以上僅供參考與資訊分享之用,想快速了解更多資訊,透過 AIMochi 筆記工具,幫我們從海量資料中,梳理出關鍵資訊,讓我們精準掌握重要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