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簡單用兩張圖,拆分台灣企業二十年來的全球化抉擇,一張會落在珠三角到長三角的園區群落;另一張,從鳳凰城一路延伸到美國的創新走廊。前者代表以成本、規模與速度為王的年代;後者,則是以安全、韌性與政策紅利為核心的新棋局。筆者透過 AIMochi 筆記工具,整理多方公開數據與報導,來了解台商如何從「中國園區」的成敗經驗,走向「美國園區」的可能?「美國科學園區」真的會成真嗎?
台灣在海外設置類「科學園區」的模式,最具代表性的個案,是富士康在深圳的龍華科技園(Longhu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俗稱「富士康城」。這是一座面積達約3平方公里、涵蓋十餘座工廠、員工宿舍、商店與醫療設施的巨型園區,鼎盛時期被估計容納數十萬名員工,園內「吃住生產」一體化,成為全球電子製造外包模式的標誌。這種「園區即城市」的治理,帶來效率與規模,但也積累管理與勞動風險。
同一時期,長三角昆山—蘇州帶的「台商聚落」也成形;在半導體領域,台積電於2016年宣布南京12吋廠,2018年量產16奈米;聯電在廈門的12吋合資廠亦於2016年開幕、2018年量產28/40奈米,形成上中游在地供應鏈連結。這些布局提升了就近服務中國客戶、擴大市占與應對關稅的能力。
2022年的鄭州「iPhone城」事件,讓園區化模式在極端條件下的脆弱性攤開於世:因防疫措施與薪資爭議引發的勞資衝突,使產能大亂,也突顯「人員高度集中+封閉管理」的風險耦合。這不是單一企業的問題,而是園區治理與地方治理疊加的系統性風險。
同時,法規與政策不確定性升高。近年中國強化數據與反間諜相關法規,以及對外資與境外背景企業的稽核與調查,市場情緒轉趨保守。台灣官方統計也顯示,台商對中投資核准額自2010年代高峰以來呈下降趨勢,2025年上半年對中投資核准額年減近四成,反映風險權重上升與供應鏈再平衡。
用工成本上升、環保與安規要求提高,使「成本—規模」的黃金年代告一段落。園區化仍有效率,但不再是單一解答。於是,企業開始思考「雙重本土化」:在中國維持面向本地市場的體系,同步在其他關鍵市場建立第二供應鏈,以降低單一地緣的尾端風險。
美國以CHIPS and Science Act釋出總額逾520億美元的產業政策組合,不只補助新建產能,更透過NIST主責的國家半導體技術中心(NSTC)等平台,試圖重建從製造、封裝到人才的完整生態。對台商而言,這意味著在美布局不再只是「高成本的象徵」,而是可以疊加研發、採購與市場端優勢的「政策套利」。
台積電亞利桑那(TSMC Arizona)是「廠帶園」雛形的標誌性工程。2024年4月,美國商務部與TSMC簽署最高66億美元的直接補助與最多50億美元低息貸款的PMT(初步條款),交換條件包含擴大投資、在美導入2奈米與更先進節點、並於2030年前完成第三座廠,示範「先進製程+在地供應鏈」的策略方向。
當然,美國不是台灣:工法、勞工與許可制度差異,曾導致進度延宕與成本上升;但隨後在聯邦與州政府協調下,產線爬坡與進度逐步修正。2025年初,美方官員表示亞利桑那已開始生產4奈米,並確認第二座廠的2奈米時程目標在2028年,顯示政策與產能的實質落地。
美國的政策確實在重塑資本流向。美國國會研究處指出,台灣企業近年減少對中投資;台灣投審會的最新統計亦顯示2025年上半年對中投資核准額大幅下滑。對應到企業戰略,這是「風險調整後報酬」的理性移動:在美建設雖貴,但換得市場準入、安全溢價與長約訂單。
除了補助誘因,時間來到現在我們可以看到,美國也採取「壓力—誘因」並行的戰略。透過對台灣與中國進口商品加徵高額關稅,以及針對半導體供應鏈設下出口管制,美國實際上逼迫台灣廠商評估「若繼續在台或在中生產,成本與風險將持續增加」。某些分析甚至指出,這種結構性壓力,等於把台灣廠商「推」往美國,以形成與政策紅利相輔的遷廠力量。
美國多以「Research Park/Tech Park/Innovation District」稱呼,未必使用「科學園區」等字眼;但運作邏輯相近。以下以功能劃分三種可行路徑。
1. 模式:以先進晶圓廠為錨(如亞利桑那),在周邊形成材料、設備、測試、物流與生活機能的「產製—生活」混成園區。
2. 優勢:
有聯邦與州補助、基礎設施優先
客戶近身、需求穩定,利於長單談判
易導入先進封裝、可靠度實驗室等配套
3. 瓶頸:
用工與工安標準高、訓練期長;
在地供應鏈尚需時間補齊(化學品、零配件)
許可流程冗長,對時程管理要求極高。
4. 可行性評估:高(尤其在亞利桑那、德州、紐約等半導體政策強州)。
1. 模式:依託州立大學與國家級研發平台(如NSTC生態),把材料科學、EDA、先進封裝與人才培育放進一體的研究園。
2. 優勢:
人才供給穩定,可結合CO-OP與職訓;
容易承接聯邦研發資金與測試平台;
適合中小型台廠研發前哨站與應用實驗室。
3. 瓶頸:
量產設施較少,需與廠帶園銜接;
研發—量產轉移的技轉機制要先設計。
4. 可行性評估:中高(依州別與大學資源而異)。
1. 模式:不強求單一大園,而是讓台商材料、零件、設備服務分布於多州,以高速物流、關聯採購與共同人才標準串接,形成「星座型園區」。
2. 優勢:
分散風險,對單一州的政策變動不敏感;
便於依產品屬性選擇最佳州別配套(稅務、電價、土地)。
3. 瓶頸:
協同成本高,對數據互通與供應鏈管理要求更高;
政策與補助申請需跨州協調。
4. 可行性評估:中(需主導企業與公協會統籌)。
風險維度 | 中國園區經驗 | 在美園區可能風險 | 說明 |
---|---|---|---|
政策/法規 | 封控、臨時性監管、反間諜法認知不確定 | 許可程序繁複、工安標準嚴 | 兩者皆非零風險;美國偏程序性,中國偏事件性。 |
成本 | 人力與環保成本上升 | 建廠成本高、人才短缺拉長爬坡 | 亞利桑那早期即見人力短缺引致延期。 |
供應鏈 | 聚落完整但單一地緣 | 正在補齊材料與設備在地供應 | 以CHIPS與地方政策加速在地化。 |
市場 | 接近中國客戶 | 接近北美高端客戶(AI/車用) | 策略上可雙軸配置。 |
品牌/ESG | 勞動與社會議題敏感 | 合規成本高但可換品牌價值 | 安全溢價可轉為議價籌碼。 |
台商在中國的園區化,是一段速度與規模驅動的成長史;但在美國的園區,不能只複製場景,而要重新設計機制:把政策平台、人才體系與供應鏈保險編進園區治理。當「安全溢價」成為全球高科技產業的新定價方式,誰能把園區做成韌性的架構,誰就握住下一個十年的主導權。
以上資訊僅供分享與參考之用,請自行保留獨立判斷。若想快速了解更多資訊,善用 AIMochi 筆記工具,幫我們從海量資料中,梳理出關鍵資訊,讓我們精準掌握重要訊息!